抗生素到底是什麽?
我們先要了解什麽是抗生素。
醫學中抗生素的定義:是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他活性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是能幹擾其他生活細胞發育功能的化學物質。
現臨床常用的抗生素中含有轉基因工程菌培養液的提取物和用化學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它不僅能殺滅細菌,而且對黴菌、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立克次體等其他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製和殺滅作用。
咱們老百姓接觸最多的抗生素為β內酰胺類,如青黴素或頭孢類抗生素;其次為大環內酯類,如阿奇黴素或紅黴素類抗生素。
簡單地說,抗生素是用來對付細菌的藥物,所以,若不是細菌感染造成的疾病,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也不是所有細菌感染都要使用抗生素。同樣,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使用抗生素,一般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是常見的病毒性感染,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前,必須先找出真正的凶手——病原體,在確定細菌感染時,使用抗生素才有療效,而這需要專業的評估。
針對已發生的疾病,如肺炎、扁桃體炎、中耳炎、泌尿道感染等,可考慮使用抗生素。在醫院裏,醫師也可通過各種信息,如發熱、化膿、全身酸痛等症狀,判斷患者感染是不是因細菌造成的。因此,每位醫師在決定使用抗生素時,在合理應用的前提下,必須同時考慮很多事情。包括升階或降階策略、抗生素選擇(過去病史、感染源、菌種)、劑量(嚴重度、組織穿透力、代謝能力)、給藥路徑(口服、針劑、外用、塞劑)、給藥頻率(服藥順從性、照顧者的能力與維持藥物濃度)、治療天數(感染部位、種類、臨床反應)、不良反應(腹瀉、過敏)、經濟性與便利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