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候,京城裏那些遊**人,一到夏天,就捉蟬出賣,嘴裏連聲嚷著:“隻賣青林樂。”小孩子爭著去買,用籠子掛在窗口,聽它的清歌。還有驗它發聲的長短來定勝負的,叫作仙蟲社——見《清異錄》。希臘時代,也同樣常作娛樂品,將蟬放在籠子裏養著玩。雅典的婦人們喜歡用黃金造的蟬裝在簪頭,插向髻上。那時的豎琴上,多裝上一隻蟬,作為樂器的標識,這些更是用蟬作裝飾品了。我們唐代的大詩人杜甫和韋某曾經有過關於蟬的一個故事:據說杜甫當有朋友來的時候,總要帶自己的妻子出來見見。韋某見了回來,又差自己的妻子送一隻“夜飛蟬”去,給她作裝飾品。但這“夜飛蟬”究竟是真蟬呢?還是也同雅典婦人們所用的黃金蟬一般,是製造的裝飾品呢?那是無法考究了。不過,《物類相感誌》上有說:婦人佩戴著幹製的茅蟬,能夠增加夫妻間的愛情。因為這種茅蟬,當停在茅草根上時,是兩兩相對的。那麽“夜飛蟬”也許是某種幹製的蟬吧!漢朝時,有(位)名叫牛亨的人,去問以博學出名的董仲舒,說:“蟬的別名叫作齊女,究竟是什麽意思呢?”董仲舒回答說:“從前齊國有一位王後,怨齊王而死。她的屍體就化成蟬,飛上庭樹,悲哀地叫個不休,吐吐生前的怨氣,所以叫作齊女。”——見《古今注》。這可算一則關於蟬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