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會讀書

讀羅陳兩位先生的文章

字體:16+-

閱讀能力的問題

《國文雜誌》第二卷第一期刊載羅根澤先生一篇文章,題目是《搶救國文》,篇中從三十一年度高考(指國民黨政府的高等文官考試)國文試卷的成績不好,論到國文該從中學階段搶救。羅先生所舉成績不好的例子共有七個,是從七本試卷中摘錄出來的,不盡是全篇。就例子看,這七個應試者犯了同樣的毛病,就是看不懂題目。題目是《試以近代文明發展之事實,引證〈荀子〉“從天而頌之,孰與製天命而用之”之說》,現在先不談這個題目出得有沒有道理,單就理解題目來說,題目說以甲引證乙,就知道出題者的意思以乙為主,要應試者對於乙有所疏解或發揮,然後引甲來證成其說。這兒的乙是《荀子》的話,大學畢業生(具有應高考資格的人)不一定讀過《荀子》,讀過《荀子》不一定讀過含有“從天而頌之,孰與製天命而用之”這句話的《天論》,讀過《天論》不一定都記得,也許忘記得幹幹淨淨了,都是情理中事;然而就字麵求理解,大學畢業生似乎不應該辦不到,他們照理應有“了解一般文言文之能力”與“讀解古書之能力”的(這兒引號中的是初高中國文課程標準目標項下的話)。題目上的“從”字、“頌”字、“製”字、“用”字都是尋常用法,與現代文言沒有什麽差異;“天”字不指天空,隻要想天空怎麽能“從”,天空怎麽會有所“命”,就可以知道;還有,“甲孰與乙”是個差比句式,表示說話人的意思是乙勝於甲,這種句式在古書中是常見的,所謂“一般文言文”中也有用到的。如果應試者能夠知道這些個,就是沒有讀過《天論》或者讀過而忘記得幹幹淨淨了,也會理解《荀子》這句話;再把以甲引證乙是什麽意思弄清楚,那就完全懂得題目了。可是就羅先生所舉的例子看,七個應試者對於《荀子》的話幾乎全不能就字麵求理解,“從”字、“頌”字這些個尋常用法都不明白,“天”字多數認作天空,“甲孰與乙”的差比句式竟沒有一個人理會到,對於整個題目以甲引證乙的意思也完全沒有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