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會讀書

03

字體:16+-

《藥》和《明天》兩篇,題旨都是親子之愛。親子之愛是最原始又最普遍的,該沒有什麽病根了,但兩篇中也暴露了一個病根,就是:因為愚昧無知,以至愛而不得其道。在《藥》裏,華老栓的兒子小栓害了肺痊病,老夫妻兩個不惜拿出辛苦積蓄下來的一包洋錢,去買人血饅頭(蘸的是殺頭的犯人的血)給他吃,希望他一服而愈。在《明天》裏,單四嫂子照料她兒子寶兒的病,“神簽也求過了,願心也許過了,單方也吃過了”,最後去診地方上最有名望的醫生何小仙。她聽了何小仙幾句莫名其妙的話,“不好意思再問”,買了一服莫名其妙的藥回來,希望它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就愛子之心而論,華老栓夫妻兩個和單四嫂子都算是至乎其極的了,可是並不能挽救他們兒子的死亡,即說盡人事,他們也實在沒有盡得到家;這都由於他們的愚昧無知。在愚昧無知的病根之下,愛子而不得其道的父母,世間正多著呢。

《頭發的故事》和《風波》兩篇,題材都關於發辮。前一篇記一位N先生談他剪掉發辮以後的經曆,先是滿清還沒有推翻,到處受人的笑罵、冷淡和嚴防,有幾個學生學他的樣,也剪掉了發辮,立刻被學校開除;後來民國成立了,可是“元年冬天到北京,還被人罵過幾次,後來罵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辮子,我就不再被人辱罵了;但我沒有到鄉間去”;以下又談到當時有人嚷什麽女子的剪發,以為這“又要造出許多毫無所得而痛苦的人”;最後他說了“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梁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決不肯自己改變一支毫毛”的話。《風波》是張勳擁了溥儀複辟那時候發生在鄉村間的故事:航船夫七斤剪掉了辮子,聽說皇帝又坐龍庭了,惴惴於自己的沒有辮子,他的妻子也同樣的惴惴,由怨恨而至於絕望;可巧鄰村的酒店主人趙七爺來了,他本來“將辮子盤在頂上,像道士一般”,這時卻回複了原來的打扮,還說“沒有辮子,該當何罪”,使七斤更感到著急,可是總想不出辦法;幸而過了十多日,他看見趙七爺的“辮子又盤在頂上了”,從此推知皇帝不坐龍庭了,一場風波才算平靜下來。這兩篇中的“辮子”是“改革”的象征,一般人對改革都抱著對辮子的態度,“決不肯自己改變一支毫毛”,這正是我國人心理上的重要病根。N先生的辮子是自己嫌它不便當剪掉的;剪掉之後,直到民國元年的冬天,在首善之區的北京,他還受人的罵。七斤的辮子是進城時被人剪掉的;剪掉之後,在傳聞皇帝又坐龍庭了的時候,他自己家庭間和心理上不免掀起風波。看似重要而實際上無關重要的辮子問題尚且如此,其他的改革還能輕易談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