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朋友聚會,在等待上餐的時候,熱心的服務員贈送了我們一份“柿子餅”作為零食。同桌幾位朋友都是醫生,其中一位還是普外科的專家,我們互相看了看,笑著拒絕了服務員的好意。
因為我們對柿子“恐懼”。
普外科的那位朋友開始講述:我是不敢吃柿子,我也從不讓家裏人吃。就在上個星期,我收治了一個6歲的孩子,孩子家是農村的,最近柿子熟了,孩子的家長每天都給孩子吃,但是幾天後孩子出現肚子疼、不排大便的情況,當地基層醫院給孩子做了初步的檢查,但是不能明確病因。家長抱著孩子來到我們醫院時,孩子已經出現了腹膜炎,有明顯的手術指征,孩子很快做了手術。術中發現孩子的部分腸管已經壞死,腸管裏有兩個杏子大小的“石頭”,其實就是因為吃柿子而形成的“柿石”,後來做了腸切除、腸吻合。
在一個急診夜班裏,我也碰到了類似的病例。那天夜裏我的診室裏來了一位老大爺。大爺很瘦,捂著肚子,疼得很厲害,查體表現是板狀腹、全腹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憑借查體可以確定大爺是需要急診行“剖腹探查”手術的,因為通過上述的三個症狀可以明確診斷大爺有“彌漫性腹膜炎”。追問大爺的病史,上腹突然疼痛然後迅速擴散至全腹,加之身體消瘦,可能長年患有胃病,初步診斷,是上消化道穿孔。
胃潰瘍若沒有得到治愈,潰瘍處會導致胃穿孔,穿孔時表現為上腹部突發疼痛。當胃液和食物殘渣從穿孔處流到腹腔後疼痛擴散至全腹,稱之為“板狀腹”。
禁食水、補液、放置胃腸減壓管、聯係普外科,一係列搶救措施做完,我就去搶救另一位患者了……
第二天,我打電話詢問大爺的情況,病房的醫生告訴我:“診斷得沒錯,確實是上消化道穿孔。你知道穿孔的原因是什麽嗎?竟然是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