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裏那些陰謀詭計外放做判官的蘇軾毫不知情。就算知道也沒用,以蘇子瞻的性情,必然看不透內裏的玄機,以蘇子瞻的官職,也沒有插手這件大事的資格。
英宗治平元年十二月,蘇軾在鳳翔三年任期已滿,奉詔回京另有任命。於是蘇子瞻辭別了陳希亮大人,帶著夫人和已經六歲的長子蘇邁離開多災多事的鳳翔府返回京城。
此時的蘇軾一心掛念父親和弟弟,真是歸心似箭。哪知人不留客天留客,剛進京兆府,一場鵝毛大雪連下七晝夜,官道上的積雪沒過了車轅,蘇軾夫婦隻得在華陰的驛站住下,本想雪後即行,哪知大雪才停,天氣驟寒,朔風如雷,原本三尺厚的雪全凍成了一尺多厚的冰疙瘩,更走不得了!眼看回家過年已成奢望,蘇軾隻能托人給在京師的父親和弟弟帶信,說明自己的難處,一家三口就此困在了驛站上。
驛站隻是個歇腳吃飯的地方,比不得在家,食宿都不盡人意,蘇軾官兒又小,安排的住處寒酸簡陋,連熱飯熱茶都照顧不到,天氣又冷,一個不留心得了感冒,幾天就把夫人、兒子都傳上了,一家三口裹在棉被裏瑟瑟發抖,噴嚏不止,治平二年的新年就這麽熬過去了。直到開春冰雪消融,蘇軾急著回京,也不管泥濘滿地車馬難行,一家老小病體未愈,就急著趕起馬車上路,正月底回到汴梁,蘇老泉和弟弟蘇轍都到城外來迎他,一晃三年不見,父子兄弟感慨萬端,還沒說話已經抱著哭成一團。
回京後,蘇軾到吏部投帖述職。隨即被認命為差判登聞鼓院,從六品銜。
登聞鼓院屬諫院管轄,是個專門接受百姓訴狀的衙門。大門前擺著四麵“登聞鼓”,百姓如有冤情可以來此擊鼓鳴冤,遞上訴狀,由登聞鼓院轉報有司審理案件。
相對於明、清兩朝“民告官,有理無理先揭一層皮”的黑暗製度,大宋朝這個直接受理百姓冤獄的登聞鼓院真是個了不起的機構——可見宋朝的政治製度比明清時代更開明。可惜蘇子瞻所授的“差判登聞鼓院”是個不起眼兒的差事,唯一的公事就是有人來擊鼓鳴冤時出來接個狀子。然而進京擊鼓鳴冤的人畢竟不多,接狀子的差判官員倒有六位,喝著茶烤著火整天沒事可做,蘇軾幹脆早上去點個卯就回家陪伴父親,什麽事也不管。就這麽混了一個月,忽然來了旨意,命蘇軾準備赴學士院試,成績優異即可擢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