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陽離京後的第二天,用罷晚飯,王守仁到父親屋裏來請安。王華看守仁的樣子似乎有些緊張,覺得不對勁兒,就問:“今天有什麽事嗎?”
猶豫片刻,王守仁從袖筒裏摸出一本奏章遞給父親。
上這道奏章是他早就有的打算,可拿來給父親看之前,守仁真是想了好久。因為守仁知道,這道奏章可能會給自己、給父親、給王家惹來一場災禍。
可這道奏章是一定要上的,不上此疏,王守仁覺得自己有虧臣子之道,心裏片刻也不能安寧。而上疏前不告訴父親,不把奏章拿給父親看,則於理不合。
見兒子拿出這麽個東西來,王華暗暗吃了一驚,接過奏章並沒有看,隻是拿在手裏,雙眼直直地盯著兒子。
不用打開看,王華也知道奏章裏寫的是什麽。他甚至不用去猜測內容。因為不管這道奏章寫的是什麽內容,結果都一樣。
自從成化年間中了狀元,王華在官場上磨煉了二十多年。這是個像磐石一樣沉穩的人,他有極深的城府,做事從來都是穩紮穩打。可王華更是個儒生,是讀聖賢書長大的,他的肉體和精神都是被“仁義禮智信”浸透的。官場上磨煉出來的城府讓他永遠不多說一句話,不做錯一件事;而聖賢書上的道理告訴他:人該怎麽活著,關鍵時候得怎麽做。
現在朝綱敗壞到了這樣的地步,王華知道,必須有人出來勸諫皇帝。如果就此無人進言,朝廷的正氣可能會斷了根。
可現在上奏的人是自己的兒子……
王華當然知道這一道奏章遞上去會是個什麽結果。現在的他,隻要奪過奏章一把撕了,指著守仁的鼻子嗬斥兩句,就能保住兒子的前程——甚至性命。
想到這兒,王華雙手緊緊攥住了這張薄薄的紙,可就在要撕之前,他的手又軟了。
要是把這張紙撕了,把兒子給罵了,他就不是成化辛醜科狀元、禮部左侍郎王實庵了。他成了劉瑾,成了焦芳,成了奸佞,成了敗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