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語文課超有趣:部編本語文教材同步學五年級下冊(2020版)

一、古人服裝花樣多——“紡織”的曆史

字體:16+-

範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農村夏日生活的場景:人們白天在田間鋤草,夜晚在家裏搓麻線,村莊裏的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務勞動。小孩子雖然不會耕田織布,也在那桑樹蔭下學著種瓜。

同學們也許會對“績麻”——搓麻線感到疑惑,把麻搓成線,這是要幹什麽呢?這就要談到我國古代悠久的紡織曆史啦。心靈手巧的古人們,是如何把那作為紡織原料的各種植物,變作身上穿的美麗衣裳的呢?

以《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一詩中的“麻”為例。麻是從各種麻類植物中提取出的一種植物纖維。麻類作物有很多,比如亞麻、黃麻、青麻、苧麻,等等。很久很久以前,人們就用麻來作紡織的原料了。我國使用麻織物的曆史十分悠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距今約五千年的羅紋葛布。先秦時期的《詩經》中,就有對人們“治麻”活動的描述。

把麻類植物變成柔軟結實的麻布,需要好幾個步驟。第一步當然是種麻,要對土地精耕細耘,才能種出好的麻。第二步是漚麻,顧名思義,就是把收割回來的麻放在水中長時間浸泡,通過發酵作用去除麻莖中的膠質,留下堅韌的纖維。第三步就是詩中所說的“績麻”,績麻,就是把漚好的麻撕開,再把撕開的麻纖維搓成線或繩。最後一步,就是將搓好的麻線織成麻布。麻繩也可以直接用來捆綁東西,做鞋、納鞋底、織帳子……用處可多著呢!

我國古代有著悠久又發達的紡織業,除了麻,古人還用棉、毛、絲來作為紡織原料。原始社會的時候,人們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學會了采集野生的蠶絲、麻、葛,並收集鳥獸的羽毛和毛皮,編織成簡陋的衣服,用來禦寒蔽體。夏、商、周時期,人們已經能織出精美的絲織物。《詩經》中就頻頻出現人們養蠶製絲的場景。絲織物質地平滑而有光澤,色彩瑰麗,是貴族才能穿戴的織物。而普通百姓穿的多是葛、麻織成的衣服。秦、漢、唐時期,麻是主要的紡織原料,人們身上穿的衣服,主要是麻織物,而從宋代到明代,棉紡技術不斷發展,棉織物逐漸取代了麻織物,成為人們日常穿戴的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