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唐詩裏的煙火人間

孟郊: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字體:16+-

父母健在,就是成年人最大的幸福。

孟郊大概是最接地氣的詩人。他的父親做過昆山尉,相當於現在的公安局局長。如果沒有其他收入,工資真的不高,加上五險一金,估計也就勉強能達到小康水平。

這點收入要養活一家,肯定壓力很大。可偏偏孟郊又很有才,後來韓愈在墓誌銘中說:“先生生六七年……色夷氣清,可畏可親。”一個才華橫溢的明朗少年,躍然紙上。

此時的孟郊,剛到上學的年紀,卻有獨特的氣質,讓同齡人遠遠看上去就望而生畏,一旦張口說話卻又讓人如沐春風。家窮、有才、氣質佳,孟郊同學前途遠大。

可父親驟然去世,讓孟郊的人生急劇轉彎。全家失去收入,僅靠母親勉強維持生計,孟郊三兄弟又都在嗷嗷待哺,這個小家一下子跌落泥潭。他開始買不起玩具,穿不起新衣服,連教科書也是哥哥用完弟弟再用,所有花銷都以節約為標準。

一般情況下,這種轉折會讓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即便是陽光少年也會變得內向,甚至陰鬱,但孟郊同學是有才的,內心還有一絲自負:“你們的學習成績都不如我,有什麽大不了的。”

自卑和自負,這兩種極端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就產生了所謂的清高氣質。窮學生很容易有這種氣質。他們以一身才學自傲,不屑於迎合周圍的蠅營狗苟,渴望得到賞識,卻又不善於表現自己。孟郊就是這種被動型人才。

韓愈曾經說過:“孟東野啊,你性情太耿介了,像個木頭人一樣,一點兒都不善於應酬。”而木頭人心中,卻又藏著澎湃的情感。

年輕時,孟郊到嵩山隱居,或許是為了遊學,或許是不想啃老——這些僅僅是我的猜測,具體原因沒有人知道,因為在他的簡曆中,這段曆史隻有幾個字:“少隱嵩山,性介,少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