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唐詩裏的煙火人間

字體:16+-

小時候讀唐詩,幾乎都是囫圇吞棗地背下來,能應付學校的作業和考試就行,從來沒有想過詩歌背後的故事。

長大後更是和唐詩絕緣。因為詩人被貼上標簽,李白是瀟灑的酒悶子,杜甫是憂國憂民的苦哈哈……在固定認識的標簽下,實在對他們提不起興趣,因為已經自認為懂了嘛。

那時候反倒喜歡讀曆史,尤其是漢朝、三國、唐朝,讀得多了便往深處想:為什麽劉邦能贏?為什麽韓信一定要死?為什麽武則天可以當皇帝?這樣想得多了,又涉及到另一個方向:曆史的背景和人物的情感。

讀唐朝的曆史,唐詩是繞不開的高峰,它散落在唐朝的每一個角角落落。尋求賞識要寫幹謁詩,送別朋友要寫送別詩,為國點讚要寫邊塞詩,甚至喝酒、求愛、無聊、吐槽都要寫詩。可以說,詩歌是唐朝的微博。

把唐詩和詩人放在曆史的背景中揣摩,經常會有一種感動。

以前讀李白,總是被“我輩豈是蓬蒿人”“長風破浪會有時”等雞血搞得熱血沸騰,仿佛李白就是沒有煩惱的謫仙人。李白雖然一輩子想當官,但又不把皇帝和權貴當回事,簡直是古往今來讀書人的終極理想。

可細細想來,這些雞血背後卻是李白一輩子的顛沛流離。他想做的事情沒有做成,理想也沒有實現,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快六十歲依然在到處投簡曆找機會。從少年到老年,李白始終在奮鬥。這種不屈的鬥誌,讓我想起劉備“髀肉複生”的感歎。

謫仙人的李白可以讓我們羨慕,而肉體凡胎的李白才讓我們感動。

作為唐詩的代表,杜甫則是另一個典型。

他年輕時做過紈絝子弟,沒有經曆過世間的苦難,也不知道人生要經曆多少坎坷,張口就是“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和象牙塔裏的中二少年沒什麽區別。直到被社會按在地上摩擦,經曆了沒米下鍋的窘境,杜甫才算接了地氣。而在安史之亂以後,當杜甫看到山河破碎,生靈塗炭,才算完成了鳳凰涅槃的升華。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