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數理化通俗演義(插圖版·全5冊)

第六十四回 戰亂將起實驗室已難平靜 為淵驅魚科學家雲集美國

字體:16+-

——原子核裂變的發現

上回說到玻爾來訪,給愛因斯坦帶來一個重要消息。要知這條消息是什麽,還得從這條消息的來源說起。

自從盧瑟福第一個用α粒子做“炮彈”轟擊原子得到質子以來,許多科學家都感到這是一條通往原子核內的大道,於是紛紛向原子核開炮,希望能看到過去沒有發現的東西。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轟擊鈹,得到一種不帶電的粒子——中子。有趣的是,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氮原子變成了氧原子,查德威克轟擊鈹時,鈹原子變成碳原子……要是這樣一直轟擊下去,還能發現多少秘密呢?元素之間一定還有我們未知的重要規律。

在人們向原子大進攻的炮擊戰鬥中有一位女炮手,她就是居裏夫人的女兒伊倫娜。1933年(就是愛因斯坦流亡美國的那一年),她和自己的丈夫約裏奧一起用α粒子轟擊鋁,卻得到了一種自然界並不存在的同位素——磷的放射性同位素,從而發現了人工放射性。伊倫娜和她的丈夫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獎。居裏夫人很為自己的孩子已經成長為有出息的物理學家而高興,她深知這個發現所啟示的重大意義,可惜由於她長年接觸放射性而得了不治之症,幾個月後便不幸去世,盧瑟福親自為她寫了訃告。

居裏夫人在指導女兒伊倫娜做實驗

在英國、法國所進行的這些工作現在由一位意大利人來接班了,他叫費米(1901—1954年)。

費米小時候就已表現出非凡的才能,他父親的一位同事便有意識地培養他,給他讀數學、物理方麵的書。當他還是一位17歲的中學生時就具備大學研究生的水平了。後來他在比薩大學讀書,這個伽利略當年生活過的地方處處給他以科學的召喚。他每次走過那個世界聞名的斜塔,都肅然起敬,佇立片刻。大凡一個人成才之前總要有一個巨人將他托上自己的肩膀,費米也是這樣。這時羅馬大學物理實驗室主任柯比諾認定,費米就是複興意大利物理的希望,專門在羅馬大學設了一個理論物理學講座,聘請26歲的費米來任首席教授。費米在自己周圍很快團結了一批青年物理學家,他們自信伽利略的故鄉在物理研究方麵不該落在英、法、德等國的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