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指導
這首詩寫於1944年3月,正是抗戰最後的膠著時期。日本貌似強大,但外強中幹,中國人民正在凝聚著自己的反擊力量。黎明之前都是最黑暗的時候,所以,此時的詩人也在急切地盼望著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了表達這種心情,他分別寫下了兩首以《等待》為題的詩,抒發自己那種翹首以盼的心情。詩中充滿了悲憤的力量,對於勝利抱有殷切的期望,對於慘淡的現實有著堅忍的力量,並且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你們走了,留下我在這裏等,
看血汙的鋪石上徘徊著鬼影,
饑餓的眼睛凝望著鐵柵,
勇敢的胸膛迎著白刃,
恥辱黏住每一顆赤心,
在那裏,熾烈地燃燒著悲憤。
詩的開頭,好像是詩人在抱怨,用虛寫的角度描繪了在日軍統治下的生活。但是在最後兩句點名了詩人真正的態度,他的“赤心”裏“燃燒著悲憤”。
詩人在淪陷區中選擇做一個“證人”,這表明了詩人的態度,絕不附逆,決不屈服。
把我遺忘在這裏,讓我見見
屈辱的極度,沉痛的界限,
做個證人,做你們的耳,你們的眼,
尤其做你們的心,受苦難,磨練,
仿佛是大地的一塊,讓鐵蹄蹂踐,
仿佛是你們的一滴血,遺在你們後麵。
沒有眼淚沒有語言的等待:
生和死那麽緊地相貼相挨,
而在兩者間,頎長的歲月在那裏擠,
結伴兒走路,好像難兄難弟。
等待是非常痛苦的,詩人將自己在香港時期被捕入獄的生活進行了提煉,寫出了等待的艱辛。
塚地隻兩步遠近,我知道
安然占六尺黃土,蓋六尺青草;
可是這兒也沒有什麽大不同,
在這陰濕、窒息的窄籠:
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腳缸,
讓腳氣慢慢延伸到小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