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指導
這首詩創作於詩人在香港被捕入獄後,原載於1946年出版的《文藝春秋》第三卷,是詩人少見的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初讀感覺完全不是詩人一貫的寫作風格,沒有一絲的憂鬱、哀傷、自艾自怨,反而充滿了不屈的鬥誌、堅定的信念與無畏的正氣。這首詩的創作可以視為詩人風格由象征到現實的過渡,也可以視為不一樣的生活經曆帶來詩人創作風格巨變的轉型之作。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隻是血和泥;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幛,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通過對祖國大地現在和過去的描寫,點明了日軍的侵略戰爭帶給中國人民巨大的苦難。
“微涼”“冷到徹骨”“在指尖滑出”等具體感覺的描寫,在虛擬的環境中傳遞出詩人真摯的情感。
這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
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麽細,那麽軟……現在隻有蓬蒿;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1]
詩人用直接抒情的手法寫出了對解放區的渴望,用“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的乳”來表現對於解放區的熱愛。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黏了陰暗,
隻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
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麵,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麵,寄與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隻有那裏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隻有那裏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