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高中生必讀經典(套裝全7冊)

論科學文學 ——兼談《數理化通俗演義》的創作

字體:16+-

“科學小說研究會”發起在全國第一次討論科學小說,應該說這是我國文學界的一件大事。

我國在解放前很久的曆史時期重文史輕自然科學,這是民族發展史上的欠缺,也是傳統文化中的一件憾事。自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後,隨著全國人民的思想大解放,科學事業也開始大發展,並開始了科學的大普及,科學文學也出現了一定的勢頭。但可惜這種勢頭持續不長,隻停留在科普宣傳的層次上,未出現特別有影響的作品,並且這幾年又漸趨沉寂。這其中一些理論問題很值得探討。我在長期任記者,接觸科學界、教育界的過程中,業餘創作了《數理化通俗演義》,有幸在這次評獎會上得獎。現在我結合自己的創作體會,談談這方麵的看法。

一、科學與文學的互補

我們研究科學文學首先要弄清它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即:科學需要不需要文學,文學需要不需要科學?它們之間有無必要結合?盡管我國的科學文化並不十分繁榮,但可以肯定地說,科學需要文學。這可以從兩方麵來理解,一是科學本身的使命,二是對從事科學工作的人的塑造。

科學的任務是揭示大自然的規律,這些規律盡管是非常普通,常見常用須臾不可離開的,但要去理解它卻很難。我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工作,誰去管他天上行星的開普勒定律呢?早晨荷葉上滾動著晶瑩的露珠,誰還去探究這是水的表麵張力呢?如果每天見一個現象就要探出一個理,那就生活得太累了。坐車的人不一定會開車,開車的人不一定會造車。吃飯的人不一定都會燒萊,會燒菜的人不一定都會種菜。雖然我們不必人人去探究這些自然道理,但總得有一部分人去分工研究它,這樣我們在大自然中才能取得更多的自由。而且科學家們已專門弄清的道理還應該在社會上盡量普及,這樣社會文明程度才會提高,但無奈科學道理是這樣的抽象枯燥,它像一個內慈外嚴的師長,像一個一片忠心卻又一臉冰霜的仆人,總不被人理解,不怎麽討人喜歡。但科學的普及又是關乎民族存亡與進步的大事,因此怎樣普及科學知識,強化科學意識,並讓民眾自覺接受,就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於是科學想到了文學,文學藝術的扭力足可補科學道理的艱澀枯燥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