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偉人風采 大家文章係列(全2冊)

心中的桃花源

字體:16+-

陶淵明為晉代柴桑人,即現在的江西的九江縣、星子縣一帶。九江我是去過的,這次為寫這篇文章又重去兩地尋找感覺。結果這感覺真的讓我大吃一驚。在陶淵明紀念館,我看到了許多曆代、各地甚至還有國外對他的研究資料,及出版的各種書刊。像東北鞍山這樣遠、這樣小的地方都有陶學的研究團體,而今年的全國陶學年會是在內蒙古召開的。日本亦有專門的陶學社團。一本專刊上這樣說:“淵明文學在日本的流傳,不論時光如何流失,人們對他恬淡高潔的人格的憧憬,對其詩文的熱愛從未中斷。”而更未想到的是,陶淵明的墓是在一座部隊的營房裏,官兵們用平時節約下來的經費將其修葺保護得十分完美。我們登上營房後的小山,香樟、桂花、茶樹等江南名木掩映著一座青石古墓,墓的四角,四株合抱粗的油鬆皮紅葉綠,直衝雲天。隻看這樹就知這墓在數百年之上。陶卒於亂世,其墓本無可考,元代時大水在這附近衝出一塊記載陶事的石碑,官民喜而存之,因碑起墓,代代饗祭。現在這個墓是部隊在2003年重修,並立碑記其事。一個詩人,一個逝去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古人怎麽會引起這麽廣泛、久遠的共鳴呢?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確是以藝術的魅力激起了我們千百年來對理想社會和美好山水的不斷追求。但更有普世價值的是他設計出了一個人心理的最佳狀態,這就是以不變應萬變,永是平和自然,永葆一顆平常心。他以親身的實踐證明了這一點,接著又用自己的作品定格、升華、傳達了這種感覺。他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埋下了一粒桃花源的種子,無論如何鬥轉星移,歲月更換,後人隻要一讀陶詩、陶文,就心生桃花,暖意融融,悠然自悟,妙不可言。當代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哲學家應該具有詩人的思維,他說哲學最好的表達方式是詩歌。陶淵明已經做到了這一點,他始終是用詩歌來表現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