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河寶劍鐵未銷,錢塘潮起撲天高。
驚濤如攜千重怒,遺恨不肯忘前朝。
春秋時期,吳國有一位名臣,本名伍員,字子胥。他本是楚國人,因父兄為楚王所殺,隻能倉皇逃生,輾轉宋、晉、鄭諸國,最終來到吳國。當時的吳王僚並未重用伍子胥,他隻能離開朝堂,隱居鄉間。隨後吳國的公子光派出刺客,刺殺了吳王僚,自立為吳王闔閭,召回了伍子胥。經曆幾番坎坷,伍子胥終於當上吳國重臣,為吳王統軍攻打楚國。最終在孫武的協同下,伍子胥攻入楚國王都,拖出當年殺他父兄的楚平王之屍,鞭打三百餘下,才算報仇雪恨。
後來,吳王闔閭因傷去世,其子夫差繼位。夫差聽信讒言,無視伍子胥的進諫,未將越王勾踐殺死。伍子胥知道勾踐不是久困之輩,他將來一定會覆滅吳國,可夫差一意孤行,任憑伍子胥如何規勸也無動於衷。更有佞臣誣陷伍子胥存了謀逆之心,於是夫差賜下寶劍,命令伍子胥自刎謝罪。
自盡之前,伍子胥囑咐自己的家人,在他死後將他的頭顱砍下,掛在城樓上,他要親眼看到越國的軍隊攻入國都。吳王知道後怒不可遏,下令用魚皮裹住他的屍身,投進錢塘江裏。
從此以後,每每江潮襲來,人們便能看見伍子胥一身素衣,騎白馬,乘波濤,掀起萬丈雷霆之聲,洶湧撲向岸邊,隻為看到吳國的衰亡。人們相信他變成了浪濤之神,於是在江邊為他立廟,世代以香火供奉,隻是不知何時才能平息他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