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倫作樂擬鳳聲,十二管弦律始成。
鹹池奏鳴仲春日,丹穴彩凰亦飛騰。
伶倫本是黃帝的臣子,受命製定音律,創作樂章。他從夏丘西麵一路尋到昆侖之北,終於在一處溪穀中找到了中意的竹子。取竹節間的空管,長三寸九分,鑿出小孔,便能吹出綿長的笛音,第一聲便定為黃鍾之宮。他依次製作了十二支竹管,帶往丹穴鳳凰巢下,聽彩鳳歡鳴,鳳鳴六聲,凰鳴六聲。伶倫將音調記在心中,從此便有了十二音律。
回到王國內,伶倫與榮將聯手,打造了十二隻銅鍾,分編成組,以木槌敲擊,發出高高低低的脆響,正好與五音十二律相配合。他們二人在仲春之月乙卯這日,配合演奏出華美的樂章,並將這段樂譜命名為“鹹池”。
在遠古時期,音樂或許來自自然的聲響,如雨點落在水麵,如清風掃過落葉。人們用不同的器具模仿這些聲音,仿佛是與天地進行對話,因此,樂曲天然具備神聖的力量。
伶倫完成樂律之後,黃帝命他世代執掌樂官一職。可伶倫在樂曲中參悟天地玄妙,得道成仙,很快便拋下官職,隱居山間,後世的人稱他為“洪厓先生”。漢代有位修道之人曾在終南山上遇到許多仙人,一同下棋為樂,其中便有洪厓先生的身影。
詩人常常詠唱的訪雲霄得聞仙樂,說不定便是他在遠處奏曲,引來鳳凰飛舞,帶起百鳥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