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弗洛伊德文集(全十二冊)

論自戀:導論

字體:16+-

按語

本文是弗洛伊德關於自戀問題的專論。自戀是弗洛伊德性學理論的組成部分之一。該文對自戀的起源、本質、表現形式及其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分別做了說明。它對理解弗洛伊德以力比多學說為基礎的泛性論有重要參考價值。

自戀(narcissism),由臨床描述引申而來,於1899年首次被納克(Paul Nacke)使用[222],指個體像對待性對象(sexual object)一樣的對待自體的一種態度(attitude)。自戀者自我欣賞、自我撫摸、自我玩弄,直至獲得徹底的滿足。達到這種程度後,自戀便具有了性變態(perversion)的性質,因為個體**的全部都為它所獨占,所以具有我們所研究的性變態的特點。

觀察的結果常令精神分析者為之震驚,具有自戀態度的許多人還遭遇了其他障礙,比如賽哲(Sadger)所指出的同性戀(homosexuals)。此外,自戀應得到的力比多或許有更廣泛的表現,它也許會在人類性發展的正常過程中為自己保有一席之地。[223]精神分析之於神經症者的困難導致了同樣的設想,因為這種自戀態度似乎可以限製自戀者使之不易受到影響。就此而言,自戀不會是性變態,而是對自我保護本能的自我中心(egoism)的補充,可以作為適於所有生物體的標誌。

如果我們將“早發性癡呆”(dementia praecox)(克勒佩林,Kraepelin)或“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布洛伊勒,Bleuler)納入力比多理論的假設之中,我們就會產生研究原生與正常自戀概念的迫切動機。被我稱為“精神偏執症”的病人(paraphrenics)表現出了兩個基本特征:妄自尊大和轉移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對人和物的興趣。由於後一原因,使得他們難以接受精神分析的影響,我們的治療努力當然也便付之東流,不過,精神偏執狂者對外部世界興趣的轉移尚需做更精確的描述。同樣,癔症患者或強迫性神經症者也會視其病情放棄與現實的關係。分析表明,他們絕不會中斷與人、物的性欲關係,仍在幻想中保持這種關係。比如,一方麵,要麽用記憶中想象的東西代替現實客體,要麽把想象的東西與現實的客體相混淆;另一方麵,他放棄運動神經的初始活動而去實現與其他客體建立聯係的目的。隻是在力比多的這種情形下,我們也許才可以合乎邏輯地使用被榮格(Jung)混雜使用的“力比多內向”(introversion of the libido)。[224]否則,就會是“精神偏執症”的。病人似乎將其力比多從外部世界的人和物中撤回,而在幻想中不用他物加以替代。而一旦病人用幻想加以替代,整個過程就變成了第二位的,並成了試圖恢複的一部分——將力比多帶回到客體。[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