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弗洛伊德文集(全十二冊)

癔症研究006

字體:16+-

在報告伊麗莎白·馮·R小姐的病史中,我盡力編排我能夠給予的解釋,把這放在我對她恢複過程的描述裏。再次提一下那些重點恐怕會是值得的。我已描述了病人的性格,人們也會經常在癔症病人中碰到這樣的特征,這個特征不應作為借口被視為衰退的結果:她的才能,她的抱負,她道德上的敏感性,她對愛的過度要求,首先從她家庭中得到滿足。她本性的獨立性已超出女性的理想,並且在相當固執、好鬥和保守中得到表現。因此,我的同事告訴我沒有明顯的遺傳影響可以追究到她家庭中的任何一方。確實,她母親多年來患神經症性抑鬱症,過去一直未予調查;但她母親的兄弟姐妹和她的父親、父親的家庭成員都是神智健全的人,沒有神經質方麵的問題。在她較近的親戚中也沒有發生嚴重的神經精神病。

這就是病人的性格,它始於她照顧長期生病的心愛的父親後逐漸消耗自己的精力,受到痛苦的情緒折磨而致病的。

有足夠的理由說明這樣的事實,護理病人在癔症病例的發病前起明顯的作用。顯然還有許多因素在這方麵起作用,如因擾亂睡眠引起一個人健康方麵的障礙、對某個人的疏忽、一直擔憂一個人營養功能所產生的影響。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應從其他方麵去尋找。任何一個人的頭腦中可有無數的想法,但是在數周或數月來隻有一個任務即護理病人,而這個任務接二連三卻無休止,這一方麵會使他采取壓抑自己每一種情緒表現的習慣;另一方麵又會很快地把他的注意從對自己的印象中分散開來。因為他既無時間,又無力量去判斷他們,因此他積聚了大量帶有情感的印象,又難以充分地察覺,在任何情況下,又未被宣泄而削弱。於是他產生了“保持癔症”的素材。如果病人康複了,當然所有這些印象便失去了它們的意義。但如果他死了,出現了悲哀期,在這時期唯一有價值的似乎是那些與死者有關的事,而這些印象未被處理,也成為頭腦中的形象;在精疲力竭的一個短期間隔後,在護理病人期間播種下的癔症種子便開始爆發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