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二天,為賀孩子旗開得勝,所有中學門口的媽媽們組成的旗袍黨,蔚為壯觀,爭奇鬥豔,烈日烤焦了花色。
這時候,能鎮得住場、穩得住氣的,估計得是“陰丹士林藍”吧。
看看那個年代,鋪天蓋地的月份牌中“陰丹士林”布廣告吧。
“我很快樂,因為我所穿的衣服,完全是用永不褪色的各色陰丹士林色布所做。”
瞧,近一百年前的優秀廣告沒有囉裏囉唆排列一大堆功效,商品屬性直接上升至精神塔頂,和快樂連接——“穿了就快樂”,高。
於是,我們說,陰丹士林旗袍真的好美。
陰丹士林布單張宣傳廣告。
不是所有的藍色,我們都會為之傾倒。
新四軍藍布衣,美不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整個大陸都是“藍螞蟻”的年代,美不美?
“藍螞蟻”一說,緣起意大利人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拍攝的紀錄片《中國》,記錄了滿街人著清一色藍布衣服的景象。
事實上我們從未離開過這種藍色——祖先們最早從植物中提煉出靛青作為紡織品染料,讀書做官穿藍衫,今天的少數民族地區,如苗族、侗族等的蠟染和紮染藍印花布仍在以靛青為染料。
這種靛青,近似黑卻比黑淺,下得田地上得學堂,耐髒耐洗,這本是百姓的日常。牛仔布不也是這樣?
有時候,一種顏色,是無法選擇、無可選擇的。生存決定審美。
習以為常,無法時尚。
“陰丹士林藍”的產生算是偶然中的必然。
對的顏色、對的時期、對的載體,不火才怪。
發明陰丹士林這種合成染料的德國化工公司,為了打開中國尤其是上海的市場,看到中國人喜歡穿藍,就以諧音取名為“陰丹士林”。陰丹士林大概有七種顏色,隻不過莊重、沉靜、樸實的青藍色,恰好迎合了中國百姓喜好藍色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