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與人初打交道,問及對方或被人探試最多的一句話通常是:你是哪裏人?
相貌、口音、飲食愛好,都不易改變,一旦與對方開啟同鄉認可模式,順水推舟,彼此易添三分親熱。
有回去上海籍朋友家吃飯,素食餐,竟然有 “四喜烤麩”。
我驚呼:“烤麩!太久沒吃了!”
朋友驚喜:“上海人?”
我嚼著烤麩點頭:“老家是。”
烤麩,地域性極強,絕不類同豆腐。
小時候那個缺肉的年代,醬油拌飯都已吃得奇香,更不用說還有烤麩——氣孔吸飽了紅燒五香醬汁或者糖醋汁,又或者隻是醬油,是肉菜般的替代。
烤麩有可能是隻有老上海人才吃的一種食物。
與上海人認同鄉,是有級別的。剛工作的時候去外企,最後一環是見人事總監。總監坐在對麵,清瘦嚴肅,西服筆挺。一張嘴,口音熟悉,明顯不是廣東人,他和爸爸說類似的普通話,直覺親切。
我愣頭愣腦興衝衝發問:“您是上海人吧?”
總監不予回答,表情仍是嚴肅。高度職業的氛圍猛地讓我意識到隔在麵前的這張大班台巨型如牛,差點忘記自己是名入職小員工,實在沒輕沒重啊!
當然,我後來得知總監確實是上海人。
在廣州的上海人少之又少。真正的上海人,很少離開上海,要麽也必定是外出海外。我的上海話說得不靈光,出差回上海逛商場,也是要被打量的。上海,似乎總那麽高傲,與其他地方格格不入。連想要親近它的人,也要被挑剔一番。
工作幾年後,我不再主動尋找老鄉了。
而與湖南人認同鄉,絕對有歸屬感。
我是湖南人。“我的小學和中學在湖南讀的”被熱切地用來證明我的來源地。
其實哪裏需要畫蛇添足。
同事裏湖南人不少。中午聚在茶水間吃自帶午餐,總有同事隨身帶辣椒醬,確切地說是剁椒。那會兒“老幹媽”還沒有盛行,辣椒醬都是自家做的——紅豔豔油晃晃,視覺味覺,強勁有力,香氣撲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