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氣象中的二十四節氣(全集4冊)

第一部分 氣象特征

字體:16+-

處暑,意為“出暑”,顧名思義就是暑氣結束。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雖然在立秋之後,但處暑卻承擔了夏秋季節的過渡作用。

處暑節氣一般在每年的8月23日前後,它的到來標誌著炎熱天氣的結束,夏熱逐漸消退,天氣由熱轉涼。但處暑節氣後,仍時常有持續高溫來襲。真正的涼意要等到白露,因此處暑時,高溫天氣還會經常存在。北方需要注意降溫時加衣,南方則完全不需要。

諺語雲:“處暑不出頭,割穀喂老牛。”意思就是,處暑時如果穀子還沒有長穗子的話,就是一無是處的野草,隻能割來喂牛。這句話凸顯了處暑的關鍵,是觀察農時和收成的重要節點。

處暑仍暑

處暑節氣時,我國處於傳統意義上“三伏天”的末伏階段,地表和海洋儲存的熱量依舊很高,太陽直射點雖然已經離開我國陸地,但還在南海,日照時間比較長。因此,處暑時我國大部分地區仍然是夏季,尤其是南方還處於盛夏時節,可以說是“處暑仍暑”。按現代氣象學的標準,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沒有真正入秋。

相比之下,處暑節氣的海洋正好處於熱量巔峰階段,不管是西北太平洋還是南海的海溫,都在一年之中的最高位,26℃以上的暖水區直接抵達黃海、渤海和日本海。眾所周知,台風要維持和發展,首要條件就是海溫達到26℃以上,所以處暑節氣是台風登陸的集中期,且北方台風相對更多。台風正是暑氣的“副產品”,從海洋角度來看,處暑也仍是暑。

不過,副熱帶高壓的中心脊線已經告別了立秋時的“年度高位”,在向東、向南撤退。與此同時,西伯利亞冷空氣開始活動,向南挺進,北方已經開始加速入秋。據統計數據顯示,處暑時的夏季麵積比立秋時減少了約160萬平方千米,東北的黑龍江、吉林兩省,陝西北部、甘肅東部以及新疆中北部等地基本上都入秋了。與此同時,青藏高原入冬的區域也從雪山山峰開始向下擴張。當然,我國中東部平原地區基本上都還是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