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夏
[金] 龐鑄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初薦枕,黃 亦升堂。
鳥語竹陰密,雨聲荷葉香。
晚涼無一事,步 到西廂。
伏日祭祀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小暑過後,全年最熱的“三伏天”就要到了。伏天的說法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開始數伏,共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階段。古人認為陰氣受到陽氣的壓迫,潛伏到了地下,所以稱這個時期為“三伏”。根據古書記載,遠在先秦時期,已有伏日祭祀炎帝和祝融的習俗。相傳炎帝懂得如何使用火,並因此得到王位,在上古神話中他被尊為太陽神,火神祝融則是他的玄孫。農作物生長離不開太陽,但是烈日暴曬又會導致“伏旱”災害,在最熱的伏天祭祀炎帝和祝融,是為了感恩他們賜給人間光與熱,同時祈願莊稼順利生長,不受災害的侵襲。
百索子撂上屋
七月初七是我國最富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在傳說故事中,狠心的王母娘娘派天兵抓走了織女,牛郎帶著兩個孩子,乘著牛角變成的小船飛天去追,眼看就要追上了,一條大河卻將他們分隔開來。此時,無數的喜鵲飛攏過來,搭起一座鵲橋,一家人終於得以相聚。此後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和織女就在鵲橋上互訴衷腸。人們有感於他們堅貞的愛情,將自己的心願寄托在這美麗的傳說中。在農曆六月初六這天,大家將端午節佩戴的五色絲線“百索子”扔到屋頂上,讓喜鵲銜去銀河,為牛郎織女搭起一座五彩的希望之橋。
翻經節
“六月六”對於寺廟來說,也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叫“翻經節”。寺廟裏通常會藏有經書,有的地方還設有藏經院,所藏經卷眾多。古老的書卷本身就不易保存,再加上梅雨季節,經卷更容易在受潮後發黴生蟲,因此需要定期保養。農曆六月初六,是寺廟固定曬經的日子,各地的寺廟和道觀還會舉辦“晾經會”,把所有經書攤到太陽底下暴曬。民間相傳,這個佛家節日與唐僧有關。師徒四人曆經千難險阻取得真經,在歸途中卻不慎將經書掉進水裏。濕漉漉的經書沒法帶走,他們隻得把書鋪到大石頭上晾幹。這天就被定為“翻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