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氣象中的二十四節氣:秋

第三部分 節氣習俗

字體:16+-

秋露

[唐] 雍陶

白露曖秋色,月明清漏中。

痕沾珠箔重,點落玉盤空。

竹動時驚鳥,莎寒暗滴蟲。

滿園生永夜,漸欲與霜同。

祭拜禹王

白露節氣,江蘇太湖一帶有祭拜禹王的習俗。禹王,即夏朝開國君王,史稱大禹、夏禹。大禹最重要的功績就是治理水患,使百姓安居樂業,從而得到天下的擁戴,最終繼承舜的帝位。大禹的父親鯀也是治水英雄,但因方法不當,反而使洪水越發嚴重。大禹吸取父親的教訓,放棄堵塞水流的方法,轉而將洪水疏導至大海,最終治水成功。太湖地區的人們尊他為“水路菩薩”,並建禹王廟,於每年的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舉行祭拜活動。其中,清明的“春祭”和白露的“秋祭”最為壯觀,“秋祭”通常要持續七天,附近的漁民、商人像趕廟會般來往不絕,戲班子唱戲助興,每年必演的一出戲就是《打漁殺家》。

收露

古人認為白露時節的露水最為宜人。晉、唐時期,人們用這天清晨收集的露水潤洗眼睛,希望眼睛如清露般明亮。姑娘們縫製繡囊,稱“眼明囊”或“承露囊”,作為閨密間互相贈送的禮物。據清代《滬城歲時衢歌》記載,八月黎明時,收取花枝上的露水,倒入上好的古墨,硯勻後蘸上一點,點印在小孩子的某些穴位上,可以百病不侵。民間迷信露水的功效,帝王及其家眷更是如此。相傳楊貴妃在秋日裏,每天清晨吸吮百花之露,以求容顏不老。漢武帝在建章宮中放置巨型雕塑“仙人承露盤”,銅仙人手托銅盤,以承接“雲露”,據說服食後可獲長生。這些當然是他們做的一場美夢罷了。

祭風婆

風神在民間的形象並不統一,在冀東一帶的農村,風神是位老婆婆,人們在農曆八月初一祭祀風婆,稱“風神節”。根據當地的傳說,風婆原是薑子牙的妻子馬氏,性格暴烈,經常亂發脾氣。後來,薑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新的王朝西周,在封神台為戰爭中的將士封神。馬氏聽聞後趕來想要獲一席神位,被薑子牙怒斥:“你這瘋婆……”話未說完,馬氏立刻跪地謝恩,原來她以為自己被封為“風婆”,結果陰錯陽差地成了掌管風的神仙。農曆八月,農民要在打穀場揚穀,需要借助風力吹走穀殼,留下穀糧。可是,風婆的壞脾氣經常帶來麻煩,人們便在八月初一馬氏生日這天,供上她愛吃的黏豆餑餑,祈求她刮好風,讓揚穀工作能夠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