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梁衡給中學生的作文課(全3冊)

02

字體:16+-

沒有灰,當然也談不上埋灰之處,也就沒有碑和墓,欲哭無淚,欲祭無碑,魂兮何在,無限相思寄何處?中外文學史上有許多名篇都是碑文、墓誌和在名人墓前的憑吊之作,有許多還發揮出熾熱的情和永恒的理。如韓愈為柳宗元寫的墓誌痛呼“士窮乃見節義”,如杜甫在諸葛亮祠中所歎“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都成了千古名言。明代張溥著名的《五人墓碑記》“扼腕墓道,發其誌士之悲”簡直就是一篇正義對邪惡的宣言。就是空前偉大如馬克思這樣的人,死後也有一塊墓地,恩格斯在他墓前的演說也選入馬恩文選,成了國際共運的重要文獻。馬克思的形象也因這篇文章更加輝煌。為偉人修墓立碑已成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國百姓的習慣,你看明山秀水間,市井鄉村裏,還有那些州縣府誌的字裏行間,有多少知名的、不知名的古人墓、碑、廟、祠、銘、誌,怎麽偏偏輪到總理,這個前代所有的名人加起來都不足抵其人格偉大的人,就連一個我們可以為之扼腕、歎息、流淚的地方也沒有呢?於是人們難免生出一絲絲的猜測,有的說是總理英明,見“四人幫”猖狂,政局反複,不願身後有伍子胥鞭屍之事;有的說是總理節儉,不願為自己的身後事再破費國家錢財。但我想,他主要的就是要求一個幹淨。生時鞠躬盡瘁,死後不留麻煩。他是一個隻講奉獻,獻完轉身就走的人,不求什麽紀念的回報和香火的饋餉。也許隱隱還有另一層意思。以他共產主義者的無私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忠君”,他更不願在身後出現什麽“僭越”式的悼念,或因此又生出一些政治上的尷尬。果然,地球上第一個為周恩來修紀念碑的,並不是在中國,而是在日本。第一個紀念館也不是建在北京,而是在他的家鄉。日本的紀念碑是一塊天然的石頭,上麵刻著他留學日本時的那首《雨中嵐山》。1994年我去日本時曾專門到櫻花叢中去尋找過這塊詩碑。我雙手撫石,西望長安,不覺淚水漣漣。回天無力,斯人長逝已是天大的遺憾,而在國內又無墓可尋,叫人又是一種怎樣的惆悵?一個曾叫世界天翻地覆的英雄,一個為民族留下了一個共和國的總理,卻連一點骨灰也沒有留下,這強烈的反差,讓人一想,心裏就有如墜落千丈似的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