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於湘贛之間,不為人識。當地政府恨世人不識璧中之玉,閨中之秀,便邀海內外作家記者團做考察之遊。
頭一日,遊人工棧道,乘纜車登頂,雲繞腳下,霧入衣襟,遊者不為所動;第二日,看大廟,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為動。當晚,人走一半。
第三日,微雨,主人再邀所餘之人做半日之遊。無車無馬,徒步爬山。一入山門,立見毛竹數竿,有兩握之粗。青綠滾圓的竹麵上泛出一層細蒙蒙的白霧,竹節處的筍葉還未退淨,一看就是當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幹雲捉月之勢。眾人精神為之一振,紛紛衝上去照相。然後開始爬山。
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幾不見土石,全為翠竹所蓋;河卻無岸無邊難見其貌,其實就是兩山間一穀。穀隨山的走勢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漸行漸高。穀間隻有四樣東西:竹、樹、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橫飛,竹木相雜,堆綠染紅,好一幅深山秋景圖。
石頭一色青黑。大者如樓,小者如房,橫空出世,雜布兩岸。有那順洪水而流落穀底者,無論大小皆平滑圓滾,俯仰各態。雨,似下非下,朦朦朧朧,濕衣潤膚。正行間,路邊有一石探向穀中,四圍藤樹橫繞圍成天然扶欄,我說好個“一石觀景處”。憑“欄”望去,隻見竹浪層層,滿川滿山,一直向天上翻滾而去。近處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蘇東坡詩意“竹外一枝斜更好”。
竹子這東西無論四季,總是一色的青綠,永葆青春朝氣。大家就說起蘇東坡,寧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又說到城裏菜市場上賣的竹筍。主人見我們對竹感興趣,突然說:“你們知道不知道,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們一下子靜了下來,都說不知。他說:“你看,從離地處起往上數,找見第一片葉子,單葉為公,雙葉為母。”眾人大奇,撥開竹子一找,果然單雙有別。我自詡愛竹,卻還不知這個秘密。大家又問,這有何用?“采筍子呀!山裏人都知道,隻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筍子。”這山原來不隻是為了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