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追源,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經濟繁榮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創新,而不是貨幣擴張。同理,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崩潰根本原因是創新帶來的刺激衰減,而不是貨幣緊縮,從繁榮到危機不過是通過金融行業的波動記錄下來。
抽絲剝繭,讓我們一起回顧1929年大危機的曆程,脈絡便頓顯舒朗:
……第二次工業革命(信息技術革命)→經濟繁榮→流動性寬鬆→股市飛速上漲/房價飛速上漲→刺破泡沫→股價/房價下跌→市場信心下降→金融機構倒閉→全球金融危機……
改變世界的創新在當代經濟學中被稱為“毀滅型創新”,所謂“毀滅”必定是開天辟地,以新產業毀滅舊產業。新產業必然創造巨大的利潤,並對應著融資方式的改變,也就是金融革命配合產業革命。金融革命一旦出現,人們便能夠輕易獲得資金,其後,模仿者蜂擁而至,投資新產業、投資新產品……毀滅型創新注定會改變人類社會生活,工業革命、電氣革命、信息革命無不如此。
世界有陰陽,創新有始終。
任何一次毀滅型創新都有相似的曆程,創新開始的時候會生產奢侈品,隨著創新延續成本逐漸降低,普及到草根大眾的時候,創新使命就基本結束了。理由很簡單,沒有市場再創造利潤了。現有產品會不斷改進、推陳出新,也就是當代經濟學中所謂的“延續型創新”,無論怎樣改進(比如,晶體管電視與平板電視)延續型創新也不可能與毀滅型創新創造的市場相比。延續型創新的力度會隨著時間衰減,市場也會一點點萎縮,直至市場空間變成常量,創新便可被視為停滯。
創新停滯了,投資還要繼續。
前期積累下來的利潤還要尋求收益,而且最好是跟之前相同的高收益,流動性過剩便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