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過這樣一種情形:工地來了很多教授應聘搬磚小工,當你拿著碩士學位的證書去應聘清潔工時,老板嫌棄學曆低而連簡曆都不看一眼,有人為了得到消防員的工作自己去放火……
如果你認為這是在講笑話,那就大錯特錯。這一切都真實發生在大崩潰期間,更糟糕的是,現實的情況比這更嚴重。
經濟學上有一個名為奧肯定律的術語,大致意思是經濟增長與就業率正相關:經濟發展好,就業率好;經濟形勢差,就業率低。
根據美國勞工聯合會的統計數據,1930年10月的失業人數約為463.9萬,1931年增加到777.8萬人,1932年10月增加到1158.6萬人,1933年初在1300萬人以上。最嚴重的時期,美國的失業人口飆升到了1700萬人,接近美國勞動力的三分之一。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對工資有過這樣的闡述,在對工資的討價還價中,勞動者處於劣勢地位。按照他的觀點,即便工人罷工,雇主仍可以繼續生活,而很多工人的儲蓄不能維持一周的生活,幾乎沒有人可以沒工作生存一年。
這是正常的情況。在經濟蕭條時期,工人更沒有議價能力。尋找工作的人,就像商品一樣待價而沽。紀錄片《1929大蕭條》中有這樣的片段,成群結隊的男子集聚在工廠門口、汽車旁邊,他們把自己會做的工種和要求的薪資寫在胸前的牌子上,其中一塊牌子上這樣寫道:“我懂3種手藝,說3門語言,奮鬥了3年,有3個孩子,失業3個月了,但是我隻想要一份工作。”
在大崩潰時期,即使幸運地找到了一份工作,薪資也會大幅降低。在《美國通史》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底特律的布裏格斯製造公司,隻付給男工人每小時10美分,女工每小時4美分,還有調查355名芝加哥百貨公司女職工的時薪,一半以上少於15美分,四分之一少於10美分,24人少於5美分;賓夕法尼亞州勞工部發現有鋸木廠工人工資每小時為5美分,磚瓦廠工人為6美分,建築業工人為7.5美分;而康涅狄克州勞工部統計有女童工每周的薪酬隻有60到100美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