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天。荀子批評莊子的哲學道:“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由天謂之,道盡因矣。”這兩句話不但是莊子哲學的正確評判,並且是荀子自己的哲學的緊要關鍵。莊子把天道看得太重了,所以生出種種的安命主義和守舊主義(說詳第九篇)。荀子對於這種學說,遂發生一種激烈的反響。他說:
惟聖人為不求知天。(《天論》)
又說:
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同)
這是儒家本來的人事主義和孔子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同一精神。即如“道”字,老子莊子都解作那無往不在、無時不存的天道;荀子卻說:
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儒效》。
此依宋本)
又說:
道者何也?曰:君道也。君者何也?曰:能群也。(《君道》)
所以荀子的哲學全無莊子一派的神秘氣味。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從王念孫校),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寒署不能使之疾,ビ怪不能使之凶。……
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為天職。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舍其所以參,而願其所參,則惑矣。(《天論》)
荀子在儒家中最為特出,正因為他能用老子一般人的“無意誌的天”,來改正儒家墨家的“賞善罰惡”有意誌的天;同時卻又能免去老子、莊子天道觀念的安命守舊種種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