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部,本來就分得很勉強。《七略》、《漢誌》以思想家自成家之言的歸子部,分九流十家,比較還算分得好。但那些子書和史部可很有關係。如《管子》和《晏子春秋》、《韓非子》講的史事極多,幾乎成為史部著作。漢後思想家很少,綜核名實,配不上稱子而入史部的最少有一半;那些子書所以存在,全因他記載了史事。即如《史記》記載史事,司馬遷當初稱他《太史公書》,自以為成一家之言,若依規例,自然應歸子部。可見子部、史部本來難分,前人強分隻是隨意所欲,並沒有嚴格的分野。
集部,《漢誌·詩賦略》所載諸書,純是文學的。後來的集,章實齋以為即是子因其同是表示一人的思想。如《朱子全集》、《王陽明全集》雖沒有子的名稱,但已包舉本人全部思想,又並不含文學的性質,為什麽又入集部,不入子部呢?如《杜甫集》、《李白集》純是文學的,猶可說。若《朱子集》、《陽明集》以及《陸象山集》、《戴東原集》,絕對不含文學的性質的,拿來比附《漢誌》的《詩賦略》,簡直一點理由也沒有,我們是絕對不認可的。集部之所以寶貴,隻是因為他包含史料,如記載某事、某人、某地、某學派、集部裏實在有三分之二帶史部性質。就是純文學的作品包含史料也不必少,如《杜甫集》,向來稱做詩史。凡研究唐玄宗、代宗、肅宗諸朝的情形的,無不以《杜甫集》做參考。這還可說特別一點,其餘無論那一部集,或看字句,或看題目,可以寶貴的史料仍舊到處都是。
不必遠征,前年我講《中國文化史社會組織篇》,在各家文集詩句裏得了多少史料,諸君當能知道。
以此言之,純文學的作品也和史部有關。
所以中國傳下來的書籍,若問哪部分多,還是史部。中國和外國不同。外國史書固不少,但與全部書籍比較,不如中國。中國至少占十之七八。外國不過三分之一。自然科學書,外國多,中國少。純文學書,外國也多,中國也少。哲學宗教的書,外國更多,中國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