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上半年,緊張的政治局勢不斷加劇。當然,廣東政府堅持一貫政策,不承認北方政權。但使北方產生焦慮和摩擦的主要原因並非廣東人或孫中山的追隨者,而是源於北方各政治集團間的互不信任和敵對情緒,包括安福係、奉係和直係在內,每個軍閥領導都想主宰首都的政治生活,其中最主要的兩人是張作霖和吳佩孚。張作霖明確表示,他無法滿足於隻控製廣闊的東北領土,還希望成為北京的主人。吳佩孚則認為,即便自己算不上一個偉大的將軍,也是個勇敢的戰士,即便稱不上一個厲害的政客,好賴也是個愛國主義者。他同樣下定決心,要實現中國的統一,隻是與北方軍閥設想的前提不同。
我在前一章已經指出,至少到1922年,張作霖一直企圖以自己作為王權背後的力量來恢複帝製,對此很多人自然懷疑他的表態。從1923年年中開始,張作霖對宮廷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之前,我已發現紫禁城裏有幾個人被張作霖收買了,做了他的代理人。通過這些代理人,張作霖獲得了涉及朝廷事務、內務府和滿族王公的政治傾向等方麵的機密。到1922年,張作霖被紫禁城裏的代理人視作最強大的盟友,他們希望他在帝國統治遭受威脅時能保護他們。當然,我並不是說內務府或王公大臣是張作霖圖謀君權的幫凶。王公大臣我不敢保證,但我相信內務府最關心的莫過於維持“優待條件”,因為他們寶貴的特權和薪酬都建立在該協議上。在內務府眼中,隻要張作霖對朝廷友好,而且是中國政治中最強大的力量,他們便很樂意給予全部的支持和無條件的信任。
1920年夏天的一場短暫而激烈的內戰可以證明這一點。北京有幾天似乎落入一群政客和軍閥將領的控製中。他們是張作霖的敵人,可能會對皇帝圖謀不軌。那時我參與了最核心的宮廷會議,萬一皇帝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他們希望我能在身邊。因此,我必須做好準備,隨時離開自己的房子去紫禁城暫住。當時,在北京附近發生了幾場戰鬥,那幾天我在皇帝的房間裏放了一個裝得滿滿的手提箱。然而,局勢突然發生了改變,張作霖打了一場小勝仗,並來到了京城門口。我終於放下心來,所有的擔憂都煙消雲散了。皇帝現在已安全了,我可以安心地取回手提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