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的“愣頭青”們
說前三國這段兒,必然要說黨人。“黨錮”“黨人”這倆詞,也是整個三國曆史的常見。黨人是那個敗壞到潰爛的世道裏,最高、最亮的正義之音。而且,三國好幾位大佬都跟“黨人”有扯不清的關係,這點關係嚴重影響了大佬們出道時的氣場和光環。所以,黨人,我們還得正經地扒一扒。
黨人是怎麽出現的?
我們知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後整個漢朝成了儒家的黃金盛世。太學也很發達,到桓帝時太學生已經達到了30000。除了太學,東漢的私學更興盛,“私學”就是現在的“民辦學校”,但這個“民辦”可不是一般的“民辦”,師資力量極雄厚,很多學富五車的大儒,宗師級別的,都親自開館講課,慕名而來的學生,少的幾百幾千,多的上萬。
這麽多太學生、民間學子,學成後就得走向社會,要當官、要報國濟民啊,可偏偏宦官全方位把持了用人,把所有仕進的路給堵死了!於是,正直的儒士,還有太學生、民間學子,就“聯合”了起來,專門跟宦官對著幹。凡是宦官反對的,他們都支持;凡是宦官支持的,他們都反對。
他們——就是“黨人”。
嚴格地說,其實這些士人不能算“結黨”,也從沒真的有組織有策劃地幹成過什麽,所謂“聯合”,隻是你抬舉抬舉我,我抬舉抬舉你,起個好聽又驚人的名頭,相互標榜,諸如“三君”“八俊”“八顧”之類。“聯合”,也就是聯合起來一塊兒喊“殺宦官”。既然被欺負得隻剩一張嘴了,那就用盡生命去嘶吼吧!但漢桓帝後來給定了性,定罪為“結黨”,所以史上叫他們“黨人”。“黨錮”,就是對黨人實行“禁錮”,不許他們再出來做官。
那麽,怎麽評價黨人?這八個字挺合適:正義有餘,智術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