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三千年文明史是一部英雄史也是一部苦難史。如果要找一個記錄了中華民族苦難的活的物證,那就隻有河南三門峽的七裏古槐了。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我到三門峽市出差,順便問及當地有無可看的古跡。他們說,去看“七裏古槐”,我卻聽成“奇離古怪”。我說:“怎麽個怪法?”答曰:“不知何年生,也不知幾回死,活得死去活來。”樹坐落在陝縣觀音堂鎮的七裏村,以地得名。
一
槐樹在北方農村無處不有,是村民乘涼、下棋、集會和夏天吃飯的好地方,已成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我的記憶中,那是一把綠色的大傘,是一個溫馨的搖籃。小時院門外有大小兩棵槐樹,爬樹、掏鳥、采槐花,是我們每天的功課。每當傍晚,炊煙嫋嫋,小村子裏彌漫起柴火香時,大人們就此一聲彼一聲地呼喊著孩子們回家吃飯。這時我們就在高高的樹枝上透過濃密的樹葉,大聲回答:“在這兒呢!”然後像猴子一樣滑下樹來。可以說我的童年是在槐樹上度過的。印象中槐樹的樹身平整光滑,不糙不凹,每爬時必得以身貼樹,摟緊臂,夾緊腿,快倒腳,才不會滑落。樹枝是黛綠色的,光潤可愛,表皮上星布著些細小的白點,像舊時秤杆上的金星。樹性柔韌,農民常取其枝,以火煨彎,製扁擔鉤、鐮刀把、筐子提手等物件,孩子們則用來製彈弓。
可是眼前的這棵槐樹怎麽也不敢讓我相信它還是槐,這是一個成精的幽靈。它身重如山,幹硬如鐵,整棵樹變形、扭曲、開裂、空洞、臃腫,無論如何,再也找不到我腦海裏槐樹的影子。它真是一怪,奇離古怪。
先說這樹的大。古槐坐落在長安到洛陽古驛道旁的一處高坡上,樹身遮住了半個藍天,未進村先見樹。據說當年唐開國大將尉遲恭在七裏之外就見到這棵樹。當你向樹走去時,它就像一座大山正向你慢慢壓來。等到爬上土坡,靠近樹下,你又覺得這不是樹,而是一堵牆,一座城堡,直逼得你喘不過氣來。要像小時候那樣,再摟著它爬是絕對不可能了。你倒是可以踩著不平的樹身攀上去。為了測量樹圍,我們五個男人手拉著手,才勉強將它合抱。準確地說,這樹圍也是無法測量的,因為它的表麵起起伏伏,如瀑布瀉地,如山川縱橫,早已不成樹形,無法合圍,隻能大概地比畫一下。這時你仰觀樹冠如烏雲壓頂,再退後幾十米看,那主幹在藍天的背景下又成龍成鳳,如獅如虎,張牙舞爪,盡人想象。四五裏之外就是橫跨歐亞大陸的隴海鐵路,每有客車過時就特別廣播,請大家注意看窗外的古槐。它已成中州大地上的一個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