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到青海塔爾寺去,被一塊普通的石頭深深打動。
這石其身不高,約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長,平整光滑,但它卻是一塊真正的文化石。當年宗喀巴就是從這塊石頭旁出發,進藏學佛,他的母親每天到山下背水時就在這塊石旁休息,西望拉薩,盼兒想兒。淚水滴於石,汗水抹於石,背靠石頭小憩時,體溫亦傳於石。後來,宗喀巴創立新教派成功,塔爾寺成了佛教聖地,這塊望兒石就被請到了廟門口。
這實在是一塊聖母石,現在每當虔誠的信徒們來朝拜時,都要以他們特有的習慣來表達對這塊石頭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層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幾絲紅線,有的放一枚銀針。時間一長,這石的原形早已難認,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個新貌,真正成了一塊母親石。就是畢加索、米開朗琪羅再世,也創作不出這樣的傑作啊!
我在石旁駐足良久,細讀著那一層層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間遊走著的紅線和閃亮的銀針。紅線蜿蜒曲折如山間細流,飄忽來去又如晚照中的彩雲。而散落著的細針,發出淡淡的青光,刺著遊子們的心微微發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親。
那年我奉調進京,走前正在家裏收拾文件書籍,忽然聽到樓下有“篤篤”的竹杖聲。我急忙推開門,老母親出現在樓梯口,背後窗戶的逆光勾映出她滿頭的白發和微胖的身影。母親的家離我住的地方有幾裏地,街上車水馬龍,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樣拄著杖走過來的。我趕緊去扶她,她看著我,大約有幾秒鍾,然後說:“你能不能不走?”聲音有點顫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
父親文化程度不低,母親卻基本上是文盲,她這一輩子是典型的賢妻良母。小時每天放學,一進門母親問的第一句話就是:“肚子餓了吧?”菜已炒好,爐子上的水已開過兩遍。大學畢業後先在外地工作,後調回來沒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裏,一下班,還是那一句話:“餓了吧。我馬上去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