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輕鬆中文大師寫作課:跟著中文大師學寫議論文

論雅俗共賞

字體:16+-

朱自清

探索思考

提起雅與俗,很多人首先會想到陽春白雪和下裏巴人,即曲高和寡的高雅歌曲和傳唱廣泛的通俗歌曲。可見,二者之間差別極大。那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雅俗共賞”又是如何做到的呢?請認真解讀朱自清先生的這篇《論雅俗共賞》吧!

閱讀批注

陶淵明有“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詩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樂事,“素心人”當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1這兩句詩後來凝結成“賞奇析疑”一個成語,“賞奇析疑”是一種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農家子弟是沒有份兒的。然而又出現了“雅俗共賞”這一個成語,“共賞”顯然是“共欣賞”的簡化,可是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賞,那欣賞的大概不會還是“奇文”罷。這句成語不知道起於什麽時代,從語氣看來,似乎雅人多少得理會到甚至遷就著俗人的樣子,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後罷。

1 詩文引入,自然巧妙

本文作者討論的重點是“雅俗共賞”,那“雅”是什麽?作者用陶淵明的詩句引入,自然而然地界定了“雅人”的範圍,能幫助讀者更好地深入下文。

原來唐朝的安史之亂可以說是我們社會變遷的一條分水嶺。2在這之後,門第迅速的垮了台,社會的等級不像先前那樣固定了,“士”和“民”這兩個等級的分界不像先前的嚴格和清楚了,彼此的分子在流通著,上下著。而上去的比下來的多,士人流落民間的究竟少,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卻漸漸多起來。王侯將相早就沒有種了,讀書人到了這時候也沒有種了;隻要家裏能夠勉強供給一些,自己有些天分,又肯用功,就是個“讀書種子”;去參加那些公開的考試,考中了就有官做,至少也落個紳士。3這種進展經過唐末跟五代的長期的變亂加了速度,到宋朝又加上印刷術的發達,學校多起來了,士人也多起來了,士人的地位加強,責任也加重了。這些士人多數是來自民間的新的分子,他們多少保留著民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他們一麵學習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麵卻還不能擺脫或蛻變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是這樣,也就不覺其寒塵;不但不覺其寒塵,還要重新估定價值,至少也得調整那舊來的標準與尺度。“雅俗共賞”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標準,這裏並非打倒舊標準,隻是要求那些雅士理會到或遷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讓大家打成一片。當然,所謂“提出”和“要求”,都隻是不自覺的看來是自然而然的趨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