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誌摩
探索思考
徐誌摩的這篇文章以自己小時候以及自己的兒子為例,敘述了他們所經受過的家庭教育的特點和影響,實際可視作一篇有關現代科學育兒理念的探討,具有很強的進步性,尤其考慮到本文創作的時代背景,其思想頗為超前。
閱讀批注
你做小孩時候快活不?我,不快活。1至少我在回憶中想不起來。你滿意你現在的情況不?你覺不覺得有地方習慣成了自然,明知是做自己習慣的奴隸卻又沒法擺脫這束縛,沒法回複原來的自由?不但是實際生活上,思想、意誌、性情也一樣有受習慣拘執的可能。習慣都是養成的;我們很少想到我們這時候覺著的渾身的鐐銬,大半是小時候就套上的——記著一歲到六歲是品格與習慣的養成的最重要時期。我小時候的受業師袁花查桐蓀先生,因為他出世時父母怕孩子遭涼沒有給洗澡,他就帶了這不洗澡習慣到棺材裏去——從生到死五十幾年一次都沒有洗過身體!他也不刷牙,不洗頭,很少擦臉。髒得叫人聽了都膩心不是?我們很少想到我們品格上、性情上,乃至思想上的不潔多半是原因於小時候做父母的姑息與顢頇。……
1 開頭設問
本文的主題是兒童教育問題,開頭卻沒有直接從教育者的視角切入,而是從兒童的視角出發,以一個設問句作為開頭,並自問自答,引導讀者進行思考,產生好奇。作者用這樣的方式開篇,能使讀者對所討論的議題更有共鳴,提醒讀者教育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這是實際情形,不容掩諱的。我們用不著歸咎這樣,歸咎那樣,說來很簡單,隻是一個教育問題;可不是上學以後,而是上學以前的教育問題。品格教育,不是知識教育。2我們不敢說合理的養育就可以消滅所有的敗類;但我們確信(借近代科學研究的光)環境與有意識的訓練在十次裏至少有八九次可以變化氣質,養成品格。什麽事隻要基礎打好就有辦法:屋漏了容易修,牆壞了可以補,基礎不堅實時可麻煩。管好你的孩子,幫他開好方向,以後他就會自己尋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