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探索思考
提到以園林著名的揚州,我們一定覺得那裏的人都是懂花、愛花的,但生長在揚州的朱自清先生卻會說,那裏的人“不算是愛花”。朱自清先生是如何懂得了賞花的樂趣,最終感受到看花的真諦的?讓我們跟隨他的回憶一起尋找答案。
閱讀批注
生長在大江北岸一個城市裏,那兒的園林本是著名的,但近來卻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聽見過“我們今天看花去”一類話,可見花事是不盛的。1有些愛花的人,大都隻是將花栽在盆裏,一盆盆擱在架上;架子橫放在院子裏。院子照例是小小的,隻夠放下一個架子;架上至多擱二十多盆花罷了。有時院子裏依牆築起一座“花台”,台上種一株開花的樹;也有在院子裏地上種的。但這隻是普通的點綴,不算是愛花。
1 鋪墊
在開篇中,作者坦陳自幼缺少“看花”的機會,交代出“花事不盛”的客觀環境,進而引出家人並不愛花的背景。在這樣的環境中,作者也自然缺少看花和愛花的興趣。以“花事不盛”開篇,增強了後文作者對花的態度發生轉變的情節張力,也讓文章形成層層遞進的嚴謹結構。
家裏人似乎都不甚愛花;父親隻在領我們上街時,偶然和我們到“花房”裏去過一兩回。但我們住過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園,是房東家的。那裏有樹,有花架(大約是紫藤花架之類),但我當時還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隻記得爬在牆上的是薔薇而已。園中還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門;仔細想想,似乎也還好的。在那時由一個頑皮的少年仆人領了我去,卻隻知道跑來跑去捉蝴蝶;有時掐下幾朵花,也隻是隨意挼弄著,隨意丟棄了。2至於領略花的趣味,那是以後的事:夏天的早晨,我們那地方有鄉下的姑娘在各處街巷,沿門叫著,“賣梔子花來。”梔子花不是什麽高品,但我喜歡那白而暈黃的顏色和那肥肥的個兒,正和那些賣花的姑娘有著相似的韻味。梔子花的香,濃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樂意的。3我這樣便愛起花來了。也許有人會問,“你愛的不是花吧?”這個我自己其實也已不大弄得清楚,隻好存而不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