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輕鬆中文大師寫作課(套裝全8冊)

家常豆腐

字體:16+-

林斤瀾

探索思考

這是一篇描寫食物的散文,寫的是人人都吃過的豆腐,不禁讓人想起本書前篇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同樣是寫平常百姓家最常見的食物,林斤瀾和汪曾祺在寫法和旨趣上會有什麽不同呢?

閱讀批注

誰都有幾樣可口的東西。年輕時可口就行,年紀大了還要可胃可腸可養生。常吃不膩,常不吃想吃。我幾樣裏頭,有一樣是豆腐。

豆腐太家常了,又便宜,天天吃頓頓吃也不犯難。我在北京住了四十年,頭五年方便,後來漸漸少見了。有幾年隻在過年時節,憑本買到磚頭塊似的凍豆腐。有幾年隔三岔五地來豆腐,但那長隊也排不起。近十年有了“農貿市場”,有“個體”豆腐,貴一點先不說,總有“火煙”味兒。據說那是製作過程中,點鹵用料的緣故。1

1 以小見大

這一段寫作者四十年來購買豆腐的情形變化。從“方便”到“憑本買”“排長隊”,再到“農貿市場”“個體”,反映的是中國幾十年間社會經濟體製的變化。經濟的變化必然影響老百姓對食物的需求變化,因此才有下文中介紹的各種五花八門的豆腐吃法。看似與文章主體不甚緊密的一段,其實和上下文有著深刻的聯係。

叫人想念的東西,往往和故鄉和童年有關。我的豆腐卻關係不大,這東西十方圓通,老少無欺。

豆腐可以粗吃。我在京西農村裏,常見一位鋼廠工人下班回家,走過小店門口,見有豆腐,就要一雙筷子挑起一塊,連鹽麵兒也不撒,白嘴白豆腐,幾嘴給吧嗒下去了。可以用筷子挑起來吃的是北方豆腐,那也得冷天,半凍狀態。這位吃了一塊又一塊,連挑三塊不在話下。2小店主人總是感動,陪著小聲說道:

2 動作描寫

作者的一“挑”一“吧嗒”,“吃了一塊又一塊”,把這位鋼鐵工人粗獷豪放的吃豆腐模樣寫得活靈活現,加上“白嘴白豆腐”“半凍狀態”等細節,更是突顯出人物個性的生猛。作者對這位工人吃豆腐的動作描寫從側麵表現了他對生活本能的渴望和飽滿的熱情,應了下句中小店主人“心口有火”的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