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在習茶的時候,
經常把作為溫酒器的注壺錯
認成是點茶器的執壺,
此實大謬。
說起唐宋時期茶器,很多喝茶的朋友可能都有一個感覺,那時有些酒器、茶器不好區分,容易混淆。那麽其時飲酒、飲茶的器皿如何區分呢,下麵就我個人經驗略述一二。
先看一下碗、甌、盞這幾個常見飲器的概念。碗,古作“盌”。《辭源》釋碗:“《方言》:‘盂,孟、宋、楚、魏之間或謂之盌’。”《方言》:“無足椀謂之盂。”碗即有圈足之盂。《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講道:“無耳的圓形小飲器,腹有收分,器壁有弧度,且有矮圈足,則應稱為盌。”那麽酒碗跟茶碗怎麽區分呢?一般來講,喝茶的碗其碗身近斜直壁,碗底中心麵積小,碗口多為敞口;飲酒的碗其碗身弧度大,碗底中心麵積大,近碗口處多為曲線,有些碗口為花口。
甌最早為飲食器,《辭源》釋甌:“盆盂類瓦器。《淮南子·說林訓》:‘狗彘不擇甂甌而食’。”甌的體積小於碗,陸羽的《茶經》特別賦予越窯青瓷甌為專用飲茶器,“甌,越也;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以下。”這標誌著最早的專用飲茶器具——茶甌在唐代中後期誕生了。《辭源》釋盞:“《方言》:‘盞,桮也。注:最小桮也。’”桮同“杯”。盞即小杯。晚唐至五代時茶盞出現了,蘇廙所著的茶書《十六湯品》記載:“且一甌之茗,多不二錢,茗盞量合宜,下湯不過六分。萬一快瀉而深積之,茶安在哉?”於文中可見,其時甌與盞有通用現象,由此可知甌與盞大小類似。白居易的詩《蕭員外寄新蜀茶》記甌:“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滿甌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宋初蘇軾亦曾用甌飲茶,其《試院煎茶》有這樣的描述:“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願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