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愛、罪疚與修複

第十五章

字體:16+-

兒童良心的早期發展

(1933)

精神分析研究最重要的一項貢獻,是發現了潛藏在個體良心發展下的心理過程。當弗洛伊德在著作中為我們揭露了潛意識的本能傾向,他也承認有一些防衛性質的力量會與本能互相對抗。根據他的發現(在精神分析的實務中,也無時無刻印證著他的發現),個人的良心是個體與父母之早期關係的作用結果或表征。就某種意義而言,個體內化了他的父母——將父母攝入自己。內化的父母變成了從自我中分化出來的部分——他的超我——淩駕於其他自我的部分,成為要求、指責、勸誡的力量,並且與個體的本能衝動形成對立。

弗洛伊德後來指出,此超我並非隻在可意識到的心智中運作,不隻是所謂的良心而已,它還會運用一種潛意識的方式影響著個體,通常非常壓迫,這成為心理疾病發展與正常人格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這項新的發現,使精神分析的研究焦點愈來愈凝聚在對超我及其來源上。

在我分析小小孩的過程中,我開始直接觀察超我的建構基礎,獲得第一手知識。我所發現的一些事實,可以讓我在某些方向上更進一步拓展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論。根據現行觀點,超我必須等到俄狄浦斯情結平息下來之後,也就是大約在五歲左右才開始起作用。但是,我在兩歲九個月及四歲的孩子身上,已經觀察到完整的超我正在運作。除此之外,我的數據還顯示,比起較大兒童或成人的超我,這種早期的超我嚴厲得難以想象,並且是更為殘酷的。事實上,這樣的超我**著小小孩的脆弱自我。

如果我們同意這些從早期分析中觀察到的事實,並且承認孩子害怕的就是這些等同於其父母的內化野獸與怪物,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一)兒童的超我與其真實父母呈現出的樣子並不相符,而是根據他將父母內化之後對他們的想象或意象所創造出來的。(二)兒童對真實客體的恐懼——畏懼性質的焦慮——是因為他既害怕那些並不符合現實的超我,也害怕他們心中的真實客體,即使這是受到超我影響的幻想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