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愛、罪疚與修複

第九章

字體:16+-

俄狄浦斯情結的早期階段

(1928)

從我那些以介於3歲到6歲兒童為主的分析經驗裏,我已歸結出不少結論,在此僅做簡要陳述。

我曾經多次略為提及,俄狄浦斯情結萌生的時間比一般想象的還早一些。在我的《早期分析的心理學原則》一文中,我已針對此一主題做過較詳盡的探討,而當時所得出的結論是,俄狄浦斯傾向的出現,是兒童斷奶的挫折經驗所帶來的結果,因此其萌生的時間約莫在出生後第二年出頭,爾後再因如廁訓練造成的肛門挫折而更加強化。就心理發展來說,後續的決定性影響則來自於性別構造的差異。

對男孩而言,當他發現自己被迫離開口腔與肛門階段以進入性器期時,他的目標會轉向與占有陰莖相連結的插入(penetration)。因此,他不僅會改變他的原欲位置,也會修正其目標,讓他的原始愛戀客體獲得保留。相反地,對女孩來說,接納的目標會持續由口腔階段維持至性器期位置(genital position):她會改變她的原欲位置,但保留其目標,雖然後者涉及母親令她失望的情況。依此方式,女孩心中產生對陰莖的接納,並轉向父親,將他當作愛戀客體。

而事實上,俄狄浦斯情結的真正肇端,早就和初期對閹割與罪疚感的恐懼相互結合了。

成人與兒童的分析已讓我們熟悉一件事實,那就是前性器期的本能衝動帶有某種罪疚感,起初我們都以為這些罪疚感是後來才滋生,然後再返回與這些傾向結合,而非一開始就與之同時並發。根據費倫齊的推斷,與尿道及肛門衝動相連結的,是“超我的一種生理的前兆”,他稱之為“括約肌倫理”(sphincter-morality)。亞伯拉罕則認為,當罪疚感出現於後續的早期肛門施虐階段時,焦慮便會以食人的姿態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