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
接下來是一個較為冗長的個案史摘要,我提出這份素材主要是為了審視抽搐的心理起源的相關因素。在這個案例中,抽搐似乎隻是一個次要的症狀,在素材中僅占極小的部分。然而在這位病患的性發展過程中,抽搐所扮演的角色卻牽動著他的整體人格、他的精神官能症及他的個性,而這影響是如此深遠,一旦分析能成功地治愈抽搐,治療幾乎就可以宣告結束。
菲力司十三歲的時候被帶來我這裏分析,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行為完全符合了亞曆山大所提出的“精神官能症性格”。雖然他沒有真正的精神官能症狀,但在對智性上的興趣和社交關係都嚴重受到抑製。他的心智能力不錯,但除了比賽,他對任何事物都顯得意興闌珊。他對父母、兄弟與同學之間的態度非常冷淡。另一個不尋常的情況在於他缺乏情感。他母親隻是順口提到他曾經有過幾個月的抽搐,不過就是偶發的小毛病而已,對她而言(至少有一段時間我也有這種感覺)這個症狀看起來並不是特別重要。
由於他一星期隻來分析三次,加上他的治療中斷過好幾次,所以三百七十小時的分析時數實際是長達超過三年四個月。這個男孩一開始來看我的時候還沒邁入青春期,而長期的治療讓我了解到:他的種種困難,將會因為青春期的開始而愈演愈烈。
以下是一些有關他發展的基本重點。三歲時他因為包皮過緊而接受拉伸手術,他對這種拉伸與**之間的連結留有特別深刻的印象。他父親也曾經一再以警告、威脅,來禁止他的**行為;在這些威脅之下,菲力司被迫放棄**行為。但是即使在潛伏期階段,他最多也隻能做到偶爾不**。十一歲時,他必須接受鼻腔檢驗,這件事重新引發他三歲動外科手術的相關創傷,導致他對**的掙紮又出現了,但這一次,他的**行為因父親從戰爭中回來及新的威脅而完全停止。閹割焦慮與後來對**的持續掙紮,深深影響著這孩子的發展。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情況是,六歲以前他都和父母一起睡,對父母**過程的觀察,在他心裏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