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克萊因文集(共4卷)

第七章 嬰兒行為觀察 (1952)02

字體:16+-

抑鬱位置在斷奶時達到高峰。如前文所述,雖然在與客體的關係中,整合及相對的合成過程的進展激發了抑鬱的感覺,但這些感覺因為斷奶的經驗而更加強烈。【貝恩菲爾德(S.Bernfeld)在其《嬰兒心理學》(Psychology of the Infant, 1929)中有一個重要的結論:斷奶與抑鬱的感覺是緊密聯係的。他描述了斷奶期嬰兒的種種行為,從幾乎沒有任何渴望與悲傷的,到真正冷漠與完全拒絕喂食的都有。他也比較了焦慮與躁動不安、易怒與冷漠,這些情緒可能發生在具有與嬰兒類似狀態的成人身上。在克服斷奶的挫折感的許多方法中,他提到了通過投射與壓抑將力比多從令他失望的客體撤回,他將“壓抑”這個術語界定為是從成人的發展狀態中借來的。但是他又總結說:“……它的根本性質存在於這些過程中”(就嬰兒來說)(第296頁)。貝恩菲爾德建議,斷奶是最早的明顯誘因,病態心理由此萌發,而且嬰兒的營養神經症(nutritional neuroses)是神經症易感體質的前置因子。他的結論之一是:由於嬰兒克服其斷奶時的悲傷與失落的某些過程是無聲地運作的,關於“斷奶效應的結論,必須要取自詳細的知識,也就是孩子如何對其世界與活動進行反應。這些反應是其幻想生活的表現,或至少是其核心”。】在此階段,嬰兒已經經曆了較早的喪失體驗,例如:嬰兒強烈渴望的**(或奶瓶)沒有立即再現的時候,他以為它將再也回不來了。不過,這與發生在斷奶時對於**(或奶瓶)的失落相比是不一樣的。失去最初所愛的客體,在嬰兒的感覺中是確認了所有的被害焦慮與抑鬱焦慮(見本章末,批注二)。

下麵的例子將會提供說明:嬰兒E在9個月大時,最後一次吃母乳,他對食物的態度沒有顯示特別的紊亂,在此之前,他已經接受了其他食物並且借由這些食物而成長。但是,他對母親的在場與通常的注意及陪伴的需要增加了。在斷奶後一個星期,他在睡眠中啜泣,醒來時帶著焦慮與不快的神情,並且難以安撫。母親隻好再次讓他吸吮**,他用與平常差不多的時間吮吸了兩個**,雖然奶水明顯很少,他似乎極為滿足,快樂地入睡了;而且自此以後上述症狀顯著減少了。這表明了與失去好客體(**)有關的抑鬱焦慮會因為**的再現而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