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先的論述包含了一段對於施虐高峰期的說明。兒童在周歲以內經曆了這個階段,在嬰兒時期最初的幾個月裏,其施虐衝動不僅朝向母親的**,也指向她身體內部:掏挖、吞噬內容物、摧毀,極盡施虐之能事。嬰兒的發展是由內射與投射的機製所決定的,最初自我內射了“好的”與“壞的”客體,不論是哪一種,母親的**都是其原型——得到它時是好的客體,當它令他失望時是壞的客體,不過是因為嬰兒將自己本身的攻擊性投射到這些客體上,所以感覺到它們是“壞”的,而且不隻是因為它們挫折了孩子的渴望,事實上孩子感覺到它們是危險的——害怕它們是會吞噬自己、淘空自己的身體內部、切碎及毒害自己的迫害者——簡言之,就是極盡施虐之所能來達到破壞的目的。這些意象是根據真實客體在幻想中被扭曲的樣子,不僅被裝置於外在世界中,也借由吞並(incorporation)的過程被裝置在自我當中。因此,很少有兒童能夠通過焦慮情境(並且用防衛機製來反應),這種焦慮情境的內涵與成人精神病的內涵是可以相比擬的。
最早期用來應付對於迫害者——不論是存在於外在世界或內化的——之恐懼的防衛方法之一是精神盲點(scotomization),也就是否認精神現實。這可能導致在相當程度上限製了內射與投射的機製,以及否認外在現實,並且形成最嚴重精神病的基礎。很快地,自我試圖借由排出與投射的過程,抵禦內化的迫害者以防衛自己。同時,由於對內化客體的恐懼不會隨著投射於外就此解除,因此自我以對付外在世界之迫害者的相同力道,來對付身體內部的迫害者。這些焦慮內容與防衛機製形成了妄想症的基礎。在嬰兒對於魔術師、巫師、惡獸等的恐懼當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同樣的焦慮,但是此處它已經進行了投射與修正。此外,我的結論之一是,嬰兒的精神病焦慮,特別是偏執的焦慮,是與強迫的機製有關並且受其修飾的,這些機製在很早期就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