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讀雜誌,看到一篇文章,說的是我代表團到印度洋島國塞舌爾訪問,見當地有一規定:房高不得超過樹高。
引入材料,用冒號,引起讀者關注,激發興趣。
我方人員奇之,問諸主人,答曰:此島本荒涼,經樹木慢慢滋生方得以有生態改善,有雨水、陰涼及各種植物,氣候適宜,生態平衡,人們樂居其間。還說,因為他們是島國,生存空間狹小,一旦生態變壞,人便無處可逃,所以特別小心翼翼地求之於樹,依賴於天。
運用文言句式,增添書卷色彩,使句義表達得鄭重典雅,更強調了樹對島國的生態意義。
人生活在地球上,第一離不開的是水和氧,而這兩者都得力於樹。樹可造氧這是人人皆知的,記得二十年前我就看過一則報道,說一棵大樹靠著它的根係和樹冠,一晝夜可以調節四噸水,吸納、蒸發循環不已。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就像睡覺蓋著一層棉被,這棉被就是水和氧,而製造調節水和氧的就是綠樹。一個人如果大冬天赤條條地被扔到室外,會是什麽樣子?地球上沒有了樹,人的難堪大致如此。小時候在村裏聽故事,說項羽力氣大,能抓著頭發將自身提離地麵,孩童無知,很是驚奇而向往。後來學了物理才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我們也曾犯過這種傻,以為不必借助生態,人們想幹什麽就幹什麽,想要什麽就有什麽,想怎麽活就怎麽活。最典型的是在1958年的“大躍進”,我們抓著頭發,想把自己提離地麵。現在才明白,這不可能。
以人冬天赤條條地被扔到室外,來類比樹對地球的作用,新穎生動。
這幾年砍樹之風是基本刹住了,西北地區也大搞退耕還林。但是在城裏卻拚命地蓋高樓,樓房和樹比賽著往高長,在人為因素下,樹當然比不過樓。於是滿城都是證明人的偉大的水泥紀念碑。三十多年前,在北京上學,四合院的牆頭不時伸出棗樹枝或柿子樹枝,那時真是住在樹陰下,走在綠陰裏。城市要發展,當然不能總是四合院。我仔細觀察過,一棵大樹可長到六七層樓高,歐洲許多城市的房高也多是六七層,我們卻非要高過樹,擠走樹才甘心。每次我登香山,遠眺京城插著的一座座水泥樓,灰蒙蒙一大片,總聯想到一片墓碑之林。在和樹比高低的競賽中,我們遲早要葬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