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宋子文在蔣政權裏任外交部長。國民黨政府從成立到垮台幾乎都是在風雨飄搖中,內憂外患,焦頭爛額。弱國無外交,在這樣的時候出任外長,應該說沒有什麽故事,但故事恰恰在他的身上發生。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接近尾聲,美、英、法三巨頭在雅爾塔開會,決定俄出兵東北,同時默許外蒙古獨立,實際是投入蘇聯的懷抱。國民黨政府大驚,派宋子文帶團赴蘇交涉。斯大林態度蠻橫,絕不讓步。蔣隻得去電指示,以蘇支持國民黨,不支持共產黨等為條件,同意外蒙獨立。1945年8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在莫斯科簽字。宋子文認為,日寇未退,外蒙又失,怎麽向國人交代?拒不簽字,並提出辭職。後來這個條約由新接任的外長王世傑代表中國簽字。
弱國無外交,但不一定沒有硬臣。當一國之勢較弱又無法立即扭轉時,吃點虧是沒有辦法的。但至少在外交上要伸張正義,要有人來出來表現一股正氣,以存民族精神的火種。楚雖三戶能亡秦,隻要這口氣在,國失亦可複得。曆史上也有許多弱國強臣的例子,最著名的是藺相如使秦。秦強趙弱,秦王以勢壓人,既想要和氏璧又不給土地,藺就做持璧撞柱狀說:“你不踐約,我人玉俱碎!” 秦王無法,藺完璧歸趙。當此時也,席前柱下,已與秦強趙弱無關,隻有正邪之辨、曲直之別和使者的膽量大小、人格高低之分了,這時贏的是一口氣。其他如文天祥使元,曾紀澤使俄莫不如此。外交上有一句話:“不辱使命。”就是不辜負重托,不丟國格。相反,有時強國也有懦臣,雖理在勢在,還是要奴顏婢膝。儒家修養中有一句話:達則兼顧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個“獨善其身”不是保官、保命、保妻子、保既得利益,而是保住人格的底線。宋子文在外長任上沒有簽這個條約,雖沒有保住疆土,但保住了正氣,保住了外交的麵子。當然,形格勢禁,作為弱國總得有人去低頭來簽字。但讓別人去簽好了,我這個外長不能簽,而且立即就辭,羞於留任其職。相信他做出這個決定是仔細權衡過的,辭去外長是件大事,這一要冒輿論壓力,二要得罪蔣和政府,三要丟了飯碗。但這對個人來說是一種守節,對國家來說也是一種對外的抗議。高官、厚祿、大權,苟非吾意之所合,一刻而不留。雖然,宋子文完全可以不這樣做,他已盡了力,又是受命而為,不辭職也沒有人指責,但是他良心上過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