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拓荒者的馬蹄沒入草原的花海。
而如今,隻要能找到一塊四十英畝大的野地,
可以讓草原植物姑息殘喘,那就值得慶幸了。
人類創造了文明這個人工製品,所使用的原料就是野地。
野地作為原料從來都不是單一的,而是非常複雜多樣的。因此,由它生產出的文明也多種多樣,這些文明之間的差異就是文化。世界文化多姿多彩,也是對野地多種多樣的一種反映。
然而現在,人類曆史麵臨著兩種急劇的改變。一是野地在逐漸消失,比較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越來越少;二是交通工具的發展和工業化的進步,必然會帶來世界文化的大融合。這兩種潮流不可逆轉,而且似乎不應當被逆轉。問題在於,在這兩種變化麵前,我們是否能夠稍稍做一些改進,使某些可能在變化中消失的價值被保留下來。
對於正在辛勤工作的鐵匠工人來說,鐵砧上的原料就是他要征服的敵人;同樣,對於拓荒者來說,野地就是鐵砧上的原料,是他們要征服的敵人。
然而對於一個正在休息的勞動者來說,如果他們能夠高瞻遠矚,就會喜愛和珍惜這個原料,正是這些原料鑄就了他生命的定義的意義。在此,我大聲疾呼,希望有關人士能保護最後的野地,將那些地方當成自然博物館的展覽品保存。這樣,以後人們可以從那裏得到啟發和教化,從那裏明白自己文化的起源。
殘餘野地
我們創造美國時所依靠的野地大多已經消失了。在不同的地區,被保護的野地的大小,以及被破壞的程度,都有著實際的差距。
長著高禾草的草原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曾經,拓荒者的馬蹄沒入草原的花海。而如今,隻要能找到一塊四十英畝大的野地,可以讓草原植物姑息殘喘,那就值得慶幸了。這裏擁有上百種植物,而且美麗紛呈,然而從祖輩那裏繼承了土地的人們卻多半不認識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