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朱自清作品集:匆匆

第33章 短長書

字體:16+-

書業的朋友談起好銷的書,總說翻譯的長篇小說第一,創作的長篇小說第二;短篇小說和散文,似乎顧主很少,加上戲劇也重多幕劇,詩也提倡長詩(雖然詩的銷路並不佳),都可見近年讀書的風氣。這些都隻是文學書。這兩三年出版的書,文學書占第一位,已有人討論(見《大公報》);文學書裏,讀者偏愛長篇小說,翻譯的和創作的,這一層好像還少有人討論。本文想略述鄙見。

有人說這是因為錢多,有人說這是因為書少。錢多,購買力強,買得起大部頭的書;而買這些書的並不一定去讀,他們也許隻為了裝飾,就像從前人買《二十四史》陳列在書架上一樣。書少,短篇一讀即盡,不過癮,不如長篇可以消磨時日。這兩種解釋都有幾分真理,但顯然不充分,何以都隻願花在長篇小說上?再說買這類書的多半是青年,也有些中年。他們還在就學或服務,一般的沒有定居;在那一間半間的屋子裏還能發生裝飾或炫耀的興趣的,大概不太多。他們買這類書,大概是為了讀。至於書少,誠然。但也不一定因此就專愛讀起長篇小說來,況且短篇集也可以很長,也可以消磨時日,為什麽卻少人過問呢?

主要的原因怕是喜歡故事。故事沒有理論的艱深,也不會惹起麻煩,卻有趣味,長篇故事裏悲歡離合,層折錯綜,更容易引起濃厚的趣味,這種對於趣味的要求,其實是一種消遣心理。至於翻譯的長篇故事更受歡迎,恐怕多少是電影的影響。電影普遍對於男女青年的影響有多大,一般人都覺得出;現在青年的步法、歌聲,以至於趣味和思想,或多或少都在電影化。抗戰以來看電影的更是滿坑滿穀,這就普遍化了故事的趣味(話劇的發達,也和電影有關,這裏不能詳論)。我們這個民族本不注重說故事,第一次從印度學習,就是從翻譯的佛典學習(聞一多先生說);現在是從西洋學習。學生暫時自然還趕不上老師,所以一般讀者喜愛翻譯的長篇小說,更甚於創作者。當然,現在的譯筆注重流暢而不注重風格,使讀者不致勞苦,而現在的一般讀者從電影的對話裏也漸漸習慣了西洋人怎樣造句和措辭,才能達到這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