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蔡元培論人生·修養

第35章 博 學 (4)

字體:16+-

知識者,人事之基本也。人事之種類至繁,而無一不有賴於知識。近世人文大開,風氣日新,無論何等事業,其有待於知識也益殷。是以人無貴賤,未有可以不就學者。且知識所以高尚吾人之品格也,知識深遠,則言行自然溫雅而動人歆慕。蓋是非之理,既已了然,則其發於言行者,自無所凝滯,所謂誠於中形於外也。彼知識不足者,目能睹日月,而不能見理義之光;有物質界之感觸,而無精神界之欣合,有近憂而無遠慮。胸襟之隘如是,其言行又烏能免於卑陋歟?

知識之啟發也,必由修學。修學者,務博而精者也。自人文進化,而國家之貧富強弱,與其國民學問之深淺為比例。彼歐美諸國,所以日辟百裏、虎視一世者,實由其國中碩學專家,以理學工學之知識,開殖產興業之端,鍥而不已,成此實效。是故文明國所恃以競爭者,非武力而智力也。方今海外各國,交際頻繁,智力之競爭,日益激烈。為國民者,烏可不勇猛精進,旁求知識,以造就為國家有用之材乎?

修學之道有二:曰耐久;曰愛時。

錦繡所以飾身也,學術所以飾心也。錦繡之美,有時而敝;學術之益,終身享之,後世誦之,其可貴也如此。凡物愈貴,則得之愈難,曾學術之貴,而可以淺涉得之乎?是故修學者,不可以不耐久。

凡少年修學者,其始鮮或不勤,未幾而惰氣乘之,有不暇自省其功候之如何,而谘嗟於學業之難成者。豈知古今碩學,大抵抱非常之才,而又能精進不已,始克抵於大成,況在尋常之人,能不勞而獲乎?而不能耐久者,乃欲以窮年莫殫之功,責效於旬日,見其未效,則中道而廢,如棄敝屣然。如是,則雖薄技微能,為庸眾所可跂者,亦且百涉而無一就,況於專門學藝,其理義之精深,範圍之博大,非專心致誌,不厭不倦,必不能窺其涯涘,而乃鹵莽滅裂,欲一蹴而幾之,不亦妄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