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學生讀名家:再別康橋

第2章 詩歌 (2)

字體:16+-

乘舟河上,聽聞隨風傳來的鄉村音籟,勾起了“我”對童年的追憶。在第一節詩中,前四行是單純的寫景,將一幅初秋閑適的鄉村景觀呈現在讀者眼前。後四行的視點則有所轉換,“我”出現了。同樣是水波音籟,卻變為“我”的所見所聞,進而是“我”之所感與童年的契合。鄉村的景色逐漸與“我”的情愫融會起來,望見碧空白雲穿行的自由飄逸,激起了“我”拋卻世俗的渴望。疲於世事,渴望回到無憂無慮的孩童時代是人們共通的情結。“我”在最後一節也直抒胸臆地表達了這種渴望。全詩整飭優美,有著徐氏詩歌慣有的風格。愜意鄉村景觀的描寫中,透露出疲憊和厭倦的情緒。

夜半鬆風

閱讀指導

這首詩創作於1922年2月22日,最初刊載於1924年7月11日的《晨報文學旬刊》41號,1925年8月收入《誌摩的詩》。寫作這首詩的這一年,徐誌摩與原配張幼儀正式離婚,對林徽因的眷戀與追求有增無減。“鬆風”常見於古代詩詞書畫,具有高潔肅穆的氣質。在夜半鬆風這樣的背景下,詩人塑造了一個孤獨苦悶的夢魂形象,從中不難窺見詩人內心的鬱結與苦悶。

這是冬夜的山坡,

坡下一座冷落的僧廬,

廬內一個孤獨的夢魂:

在懺悔中祈禱,在絕望中沉淪——

為什麽這怒叫,這狂嘯,

鼉鼓與金鉦與虎與豹?

為什麽這幽訴,這私慕?

烈情的慘劇與人生的坎坷——

又一度潮水似的淹沒了,

這彷徨的夢魂與冷落的僧廬?

美文解讀

全詩的前三行頂針,由山坡到坡下,由僧廬到廬內,呈現出從遠景到近景再到特寫這樣層層推進的動態畫麵。夢虛幻魂縹緲,一個孤獨者渴求從宗教中得到解脫,卻還是陷於絕望的深淵。夢魂尋求解脫,卻無力掙脫,在絕望中焦灼得近乎癲狂。這夢魂的怒嘯是否是奮起抗爭的前奏?是理想的覆滅還是情感的淪陷,讓這夢魂在夜半幽訴?最終,人世的苦痛如同夢魂的心魔,將夢魂與周遭湮沒。無論是政治失意的諷喻或是情感失落的暗示,都是無法救贖的焦慮、哀痛與覆滅。